2007-11-06 中國集郵報 劉延河
要是在前幾年談到小型張,那絕對是熱門的炒作品種,郵人追捧的對象。但自2003年開始,小型張地位和價位每況愈下,最近發行的多在面值附近徘徊,如“十運會”8.7元;有的甚至跌破面值,如“全國集郵聯六大”5元;好一點的也就20元左右,像“和諧鐵路”20元。至于前幾年發行的小型張大都處于陰跌狀態,引不起郵人的投資興趣。曾經風光一時的“香餑餑”為何變成人見人棄的“燙手山芋”了呢?
面值過高。高達6元的面值,加大了投資成本,不利于資金的靈活運轉。而且6元郵資在通信中消耗太少,試想寄一封平信才1.2元,掛號4.2元,符合6元郵資的郵遞業務多是小眾化使用,能用掉多少小型張?存出量基本等于發行量的郵品,投資自然不大。筆者認為小型張面值要是能降到4.2元,消耗量就會加大,投資價值也便隨之上升。
小版票興起。2001年以前小版票比較少見,郵市投資品種單一,小型張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是郵人青瞇的投資品種。從2001年始,各式各樣的小版票紛至沓來,其小型的體積,低廉的面值,錦上添花般的副票、過橋票、邊飾設計讓郵人眼界大開,愛不釋手,極大調動了收藏投資興趣。小版票板塊一躍成為郵市役資的主力軍,價格逐步走高,大有風起云涌之勢,小型張板塊則日漸式微。
小型張失勢是其自身和市場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也不能由此全盤否定它的投資價值,不然早期的紀特JT精品小型張就不會保持升勢了。小型張也有自身的優勢,如體積超小,以盒為單位,便于攜帶和交易;郵票票幅大,能夠完美、充分地表現圖案,有欣賞優勢;發行小型張都是為表現重大或者重要題材,如文學繪畫作品、重大會議、歷史事件,其影響遠遠勝過一般郵票,具備題材優勢。由此看來,選擇質優價廉的小型張品種加以收藏投資,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