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價格真是圍繞價值波動的嗎?(半支煙) |
發布日期:2007-11-29 16:3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郵票是具有特殊屬性的商品,是特殊商品。 有人說,近10年來,郵票市場之所以十分低迷,就是由于國家郵政當局人為的破壞了郵票的價值規律。郵票的使用價值根本沒有體現,大量發行郵票,嚴重的扭曲了郵票的價值,使郵票供大于求,造成郵票的深幅打析。 有人說,由于政策上的失誤和背離了價值規律,造成了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郵票價值與價格的背離。也是人們不敢投資郵票的顧慮。要真正體現郵票的價值,一是要國家政策的穩定,二是要真正體現郵票的使用價值。這樣,才能使郵票的價值與價格基本保持平衡,有點波動也是符合價值規律的。 有人說,近幾年,郵市熱衷于炒作新郵,使新郵一出來就人為炒作,高于面值的數倍或10余倍,嚴重的背離了郵票價值規律,也是郵市長期低迷的因素之一。 就此,我們來談談郵票“價值”觀謬誤的問題: 郵票“價值”不科學 首先,郵票的“價值”概念不符合科學規范。它的問題在于,郵票“物品都有其內在價值”的說法,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推翻。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錯誤——錯得厲害,卻難以看出。 柏拉圖認為,萬物都有其內在“本質”,人們看到的只不過是本質的“表象”,而不是“本質”本身。例如,國家有“國家的本質”,美有“美的本質”,郵票有“郵票的本質”,而美麗的郵票和集郵快樂,都是這些“本質”的某種“表象”而已。 從科學哲學的角度看來,一種郵票價值若既不能證實,又不能證偽,就不是優點,而是致命缺陷。 郵人認為郵票“價格”應該圍繞郵票“價值”波動,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這是因為,到底郵票“價格”什么時候算作與其郵票價值“相符”,什么時候算作“波動”,什么時候又算作“背離”,是完全沒有標準的。郵票“價值”這個概念的缺陷,就在于它是個空中樓閣,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 有趣的是,每當遇到什么郵票太貴時,受過“政治經濟學”訓練的郵人就會說:“這么高的定價,背離了郵票應有的價值!蔽覀儾唤獑枺撼丝捎^察的郵票成交價外,我們憑什么說郵票的價值“應該”是多少?到底是我們的理論要向現實靠攏,還是現實要向我們的理論靠攏? 郵票“價值”無解釋力 郵票價值概念對現象的解釋也是乏力的。郵市中,有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都是郵票“價值”概念難以解釋的。百年郵票為什么那么貴?近年的郵票的越來越漂亮,發行越來越少,但價格為什么越來越便宜? 這些現象,本來只要使用現代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但如果非要用“郵票價值”理論來解釋,就不得不加上很多牽強的附加條件,才能自圓其說。應該說,作為一種理論,郵票“價值”概念也能解釋部分現象。然而,凡是郵票“價值”概念可以解釋的,僅用郵票“供求關系”就足以解釋了;而許多郵票“價值” 概念難以解釋的現象,郵票“供求關系”也可以輕松解釋。所以,從解釋功能來看,郵票“價值” 概念是多余的。 郵票“價值”引起嚴重誤解 郵票使用“價值”的概念,還會引致更加嚴重的謬誤。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投入多少資金和勞動,產品就具有多少價值。 例如,郵政開發的新郵票品,加印了又銷毀,在計算郵票成本價值時,郵政會誤把加印了又銷毀所有的成本,都算作它的郵票“價值”,仿佛投入得越多,它就越值錢似的。但實際上,無論怎樣計算,郵票也還是這么一套。人們對這套郵票的“個人估值”,是不會因為加印了又銷毀投資而有絲毫增加的。這里有兩個概念,一是郵票“價值”,二是“個人估值”。任何違反市場需求而作出的硬性投資,都不應算作對總“個人估值”的貢獻,F在中國郵人很多都是在前蘇聯“政治經濟學”的教育下成長的。這些郵人對于“如何衡量郵票價值”,有如出一轍的觀念。換句話說,郵票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它不應該背離郵票價值。 要指出,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不符合科學規范,也缺乏對郵票現象的解釋力,甚至還衍生了很多對郵票價值更為嚴重的錯誤。(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