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份,新郵預訂都會被集郵者提上議事日程,同時也是投資者熱議的話題之一。我國廣泛的集郵活動興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雖然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不高,但是大家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卻熱情高漲,集郵活動可以說是席卷中華大地,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郵票預訂才應運而生。當時大家都認為集郵活動是一項十分高雅的純粹的文化活動,沒有什么市場意識,更不認為郵票是一個投資的工具。
新郵預訂對于促進集郵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新中國郵票中的許多精品都產生于那個年代,至今仍舊受到集郵者的推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JT票發行周期的結束,編年郵票發行序幕的揭開,以及郵票發行量的驟增,使得新郵預訂這種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筆者認為,近年來,新郵預訂戶之所以連年下降,一個關鍵緣故就在于新郵長期打折的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郵活動已經從單純的文化活動逐步演變為一種投資活動,新郵預訂性質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投資也就成為了一種主導方式,而進行投資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盈虧問題,而新郵預訂原有的盈利功能早就失效了。
近些年來,管理部門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整治市場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但是最具核心的新郵打折問題卻仍舊沒有得到根治,集郵者、投資者以往所造成的損失并未得到挽回。由于新郵預訂沒有收益,集郵者對于新郵的預訂興趣也就沒有了,從全國各地所反饋來的信息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各個投資市場回報一路上揚的情況下,郵票市場卻是徘徊不前,2007年新郵的表現更是不能令人滿意,并沒有給預訂者帶來什么驚喜。
面對2007年新郵保值增值功能的失效,筆者以為,無論是集郵者還是投資者,對于2008年的新郵預訂都要本著小心謹慎的態度,因為以“會徽”與“吉祥物”小版票為代表的奧運題材郵票最為輝煌的時間段業已過去,2008年所發行的奧運題材郵票出現像前者那樣的升勢預計不太可能,其實“奧運項目”(1)、(2)不干膠小版張的走勢就非常具有說服力,投資者更不能盲目跟風。作為純粹意義上的新郵預訂,肯定會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其間存在著不少不確定因素,它所面臨著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選擇放棄應該是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