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股票和石頭——記癡迷的“三棲投資者”朱曉華
2007-12-09 證券市場紅周刊 應健中
要不是老朋友李雙成的引見,我這個“老上海”還真不知在上海滬太路1012 號內竟然有一個在全國聞名遐邇的營業面積達100 畝的石頭市場。老李領我走進了一家名叫“天一石館”的店鋪,我仿佛是劉姥姥跑進了大觀園,看著碩大的店堂內處處的奇山異石而驚訝。
老李是這樣跟我介紹店鋪主人的:“朱曉華,‘天一石館’ 總經理,現在同時做三種生意:一種是做什么都沒有的電腦符號,一種是做東西最輕的生意,還有一種是東西最重的生意,這三種生意就是股票、郵票和石頭。”這一說我就樂了,在三棲生意場上游刃有余的人我還真沒見過呢!股票這個電腦符號來無影,去無蹤,人是在數字世界中生存;方寸世界的郵票, 也曾是一番搏殺激烈的投機天地;而如今站在這個石頭世界中,我脫口而出“黃金有價,鉆石無價”,朱曉華聽到后馬上糾正:“鉆石也是有價的。玉無價,石頭無價。 ”
■最后只出不進的郵市
一聽說朱曉華最早是做郵票的,我的談興就上來了。 我說:“我小學三年級開始集郵,那時的集郵不像現在炒來炒去, 那時收藏的是蓋銷票,記得我買了紀念郵票后,寄給寧波鄉下的外婆時, 在信里不忘寫一句,回信時將郵票剪下寄來,我外婆就經常幫我做這件事。等郵票寄回時就放在溫水中浸泡,然后將郵票洗干凈后收藏,那時做這件事真是很有趣的。 ”朱曉華一聽,也來勁了,說,“那時有張紀念郵票《毛主席去安源》,郵局規定郵票上不能蓋郵戳,我就將郵票洗干凈后寄來寄去,一張郵票寄了10多個來回!”
這些幼時的趣聞打開了朱曉華的話匣子。 他和我是同齡人,中學畢業后去了上海郊區崇明的前進農場。從農場回城里后在企業工作,后來企業不景氣,于是帶著幾個老同事出來創業。
由于從小喜歡集郵 (那時是純粹的收藏), 朱曉華想這集郵里頭也有好多學問,如果將老百姓手中收藏的郵品流通起來,這里面就有很大的商機。 于是,朱曉華帶領幾個職工創業走出的第一步就是開辦了后來在上海灘上很有名氣的“交運郵社”。
“啊,交運郵社是儂開的啊?”聽到這兒,我驚訝地叫起來。
“是啊,最早開的地點在新閘路427 號,后來搬到了黃河路 301號。”
“我知道,這兩個地方我都去過的,小小的門面,只有10 多平米,那時在收藏中發現缺哪套郵票,或者一套郵票中缺哪張,我就到那邊去買,拾遺補缺。 說起來,老兄你那時候就賺過我小錢的呢!”我開玩笑地說。
朱曉華也笑了,“其實,當時你買的郵票不是我自己的郵票,而是人家在我這兒寄售的,只要集郵者拿過來,我們認為有價值的,都會幫他寄售,這樣既豐富了郵社的品種,成交后我們也能提成”。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朱曉華就做起了經紀業務。
“那么, 在郵市中你們做自營嗎?”我好奇地問。
“當然也做,看到好的品種就用自己的資金買下,然后捂到行情好時出手。 此外,我還在郵市中做一些創新業務,比如說,那時市場中有一種手繪封很搶手,就是當一套新郵票出來時,我們請郵票的設計者在信封上畫郵票,由于是一件畫作,價格比較高,那些高端的收藏者喜歡收藏。 那時有的比較珍貴的郵品還可以通過拍賣出售哪! 由于郵市行情好,交運郵社很是熱鬧, 那時上海電視臺的‘每日郵票行情’ 都是我們提供的。呵,現在想想這個市場真是太可惜了,說不行了就不行了。”朱曉華在回憶往事的時候,對給他人生帶來第一桶金的郵市的留戀溢于言表。
我說,我基本上集全了1989 年以前的新中國郵票,1990 年后再也沒有去買過郵票, 有時打開郵冊看看,這是一部歷史,除了郵票本身的故事之外,當初收集這張郵票時的人生片段也會歷歷在目。朱曉華連聲認同:“是啊是啊,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了這種經歷,也沒有這種感受了!”他說,他現在手中還有許多郵票,那家曾在上海聞名遐邇的 “交運郵社”直到現在仍在營業,不過已從黃河路遷到了新客站售票大樓。盡管郵市已極度萎縮,郵社經營慘淡,但這個市場還是有一批忠實的收藏者。為了這些客戶,也為了職工的利益,朱曉華仍堅守著這個“最后的陣地”。
我問朱曉華:“在郵票市場那么多年,到最后是賺還是賠?”他說:“算總賬當然是賺的,否則的話,我無法做股票,也無法收藏石頭,但是手中也套牢一大批東西,股票套牢可以放著, 郵票套牢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曬霉, 保管不好的話會成為一堆廢紙,目前在郵市中基本上以出為主,局部品種上還是割肉的,這割肉比股票割肉還難受。”
“那你覺得是做方寸世界的郵票有勁還是做數字世界中的股票有勁?”我繼續問道。
朱曉華想了會兒,認真地回答道:“從收藏角度來看是做郵票有勁,從博弈角度來看是做股票有勁。 ”
■如今進進出出的股市
在郵票市場中干得如癡如醉的朱曉華, 不由自主地就占據了這個市場中相當的地位和話語權, 在郵市中結識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各級官員,“以郵會友” 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料,從1997 年開始,中國的郵票市場一落千丈, 很多人在這個市場中血本無歸,簡直沒法用“熊市”的字眼來評判這個市場,因為這個市場中已經沒有了牛市。更令那些投機者絕望的是,郵票這種古老的通信方式逐漸淡出了人類的視線,郵市因此經歷了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朱曉華在郵市和股市的權衡中,內心也曾激烈抗爭過,但最后無奈之下, 只能把投資的主戰場逐漸轉移到了股市。
朱曉華是 1992 年開始介入股市的。與眾多那個年代的股民一樣,在股市中的第一桶金來自股票認購證。他花600元買了20份當年發行的股票認購證,用認購證中了新股后,上市就拋。當時買 100份認購證平均可賺 50 萬元,這 20份認購證大約為他帶來了 10 萬元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