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發展到極點,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
不少郵評者也都用過“物極必反”一詞,證明市場將會“否極泰來”,
向好的方向發展。但,為什么“千呼萬喚行情來”或我們認為大行情本應到來,卻偏偏不來?就連每年一度的春季行情的跡象也不明了。其中之故,或許是還沒到轉化的“極點”,或許是在醞釀“必反”之中,或許是某些“政策”制約了“物極必反”?也或許是主力、莊家醞釀更大的控盤?
但,無論何種因素干涉,那也是一時的,都擋不住自然界“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相信這點將很快得到實際的證實。
近來,從本省都市的市場和網上看到大多投資者、收藏者、郵商等,對滿懷激情的“奧運”行情和郵市的“春天”,又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同一些郵商交談中,他們提出五月就要出逃等等。筆者對這種短視和心態提出意見和建議,認為目前正是進入收投好時機。
主要依據是一個宏觀和三個要素。
宏觀是:
國家興盛發達。自郵市91高潮后大量發行編年票以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10% 左右遞增,十七、八年間近翻2番。
同期比人們的工資收入、房價和吃穿等生活物品也基本同比上漲數倍,古玩、字畫等收藏品的價格,隨著社會水準的提高更是漲幅多倍,唯獨郵票躺在地上。特別是92年以來的編年票仍是深幅打折,9 7“回歸”高潮后,反而使郵市淪陷“重災區”。郵市這一“畸形兒”,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反差和強烈的不和諧,也與黨的方針政策格格不入。
難怪需要體恤的郵人和楊先龍代表連續、層層向全國人代會呈狀、進言、維權!
三個要素是:
其一,參與人數量變化的要素。97高潮郵人達3000萬,估計最低迷時不足100萬,現在能有200萬?在此基礎上,是增是減?若增“必反”將至,若減說明還沒到極差,可能還要更差。總體看郵人增多、向好轉化機遇特高。
其二,郵品發行量變化的要素。92年實行年編志號后,票和小型張高達3000---6000萬套(枚),97回歸票張均達5700萬以上,連50元面值售價120元的金箔張也達2000萬枚。郵政的“作為”,嚴重的影響了自己的品牌。自03年似呼大夢初醒,極力救市
,發行了只有幾十萬量的小版,票和張也僅在700---1000萬套(枚)之間,很多票、張低于1984---1991年的發行量。申奧成功后,主辦國面向世界發行的首套會徽、吉祥物、澳膠板票,分別在200、750、500萬版。面對國際盛會發此低量、不能滿足國人需求實在寒酸。看趨勢03---07年已公布的量可說是地量,以后不可能再減了。
其三,國家政策調控的因素。曾幾何時有幾個業務部門,動用國家宣傳機器---央視臺來宣傳投資造市?筆者多次稱之為“希望工程”。如收效再不明顯,勢必實行調動市場向上的種種具體政策。
綜上的宏觀是客觀現實存在,充分的理由相信,國家名片---郵票不可能躺在地上不起。三個要素是在發展變化的,有一方面利好都會帶動、轉變全局。就以人的要素看,集郵收藏者若達到7、8百萬(容易達到),郵總、郵商和投資者儲存的郵票,會一掃而空。
目前有種思潮,就是對奧運行情后擔心市場一落千丈
。個人意見:
首先,當前奧運行情還沒到來,有此顧慮,對于郵商、投資者勢必影響投入和收益。奧運行情不止是奧運票品上漲,而是借東風推動中國集郵市場的繁榮,普遍上漲無疑,會據題材、意義、發行量等漲的多少而已。
其次,只要不參與惡炒新品、不套牢,從目前次新品的郵價看,基本上無風險。不炒新(或票品敞開銷售)收藏和投資大眾就有條件參與進來,形成票品的高度分散和沉淀,奧運后就會無啥貨源砸向市場,加之奧運是永恒的題材,在國際上歷來主辦國的郵票都是緊俏和增值的。
其三,目前靜觀其變,不如看準好題材的精品大膽下手。不一定要看主力、跟莊家才能贏,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先著手,往往獲益更大!
總之,個人認為郵市“必反”將在眼前,沉悶的時間越長并發越猛,行情很可能由“慢牛”走勢演化成萬馬奔騰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