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買賣交換從郵票誕生之時就開始了,但要形成規范的、有一定規模的集中交易市場,歷史卻并不長。中國郵市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幾經興衰沉浮,現在已發生某些深刻變化,廣大郵友不得不察之。
一、郵市規模萎縮,網絡郵市受青睞。現在除京、滬郵市外,部分省會城市還保留有較小規模的郵市,地、縣級城市已基本沒有專門的郵市了。不是郵商不愿經營,是房租攤位費不斷上漲,而集郵者、炒郵者又不斷減少,經營成本過高而難以支撐下去,不得不另尋它路。這無疑給不景氣的郵市雪上加霜,因為人們從直觀上就感覺郵市不行了,越不打擁買的東西越是無人問津。可喜的是,網上郵市卻如火如荼,不少郵商在網上開店經營,成本小,業務面廣,廣大郵人也習慣和樂于在網上淘寶購物,集郵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令人無法抗拒的改變,只要把誠信問題解決好,網絡郵市將展現無盡的魅力。
二、炒新是郵市發展的絆腳石。郵市不拒絕適當炒作,但絕對要抵制新郵炒作。十多年來,不少郵界仁人志士大聲疾呼不要炒作新郵,歷數了炒新諸多的危害,就是有人聽不進去,讓這顆毒瘤把郵市搞得奄奄一息。新郵有面值無完全的通信使用功能,實質上就變成了有限印刷品,成為以商業蠃利為目的有害郵品,從根本上失去了集藏、投資的價值。
三、郵政是郵市發展的攔路虎。從2000年開始,郵政除正常發行計劃內郵品外,還要發行計劃外郵品了,就是令人費解的"長短腿"政策,如特1<<港澳回歸,世紀盛事>>,把早年的兩款金箔小型張加個字,立馬就加價銷售,拿蘿卜干當人參,用賣假藥的手法唬人;其后<<春節>>小版、生肖小版、小本票等"短腿"花樣頻出,雙聯張、異形票等品種翻新,決策者可謂用心良苦,心思耗盡,可"長腿"還是不停地打折,"短腿"也難吊郵人胃口,沒有帶動"長腿"的行情。嗚乎!郵政只是心思放在撈錢上,不聞郵人疾苦,有這樣的老虎擋道,你說這郵市還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