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利避害如何操作小版張 |
發(fā)布日期:2004-2-9 11:1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劉云平
袖珍型小版張郵票的發(fā)行,給低迷已久的市場帶來了新的亮點,這究竟是生機,還是災難?
小版張之利 自從《春節(jié)》小版張發(fā)行以來,便因量小而很快成為投資者爭相追逐的對象,并開創(chuàng)了一個綿延數年的小版張時代。
尤其需要重抹一筆的是,2003年大小版并行的發(fā)行政策,將小版張推上了一枝獨秀的地位。由于量少的顯著優(yōu)勢,加之設計比較精美,在春節(jié)后期、春夏之交和臨近年終的3次反彈行情中,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新發(fā)小版張展開的,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小版年”。目前全年小版張的市價已比面值高出50%左右,其中“抗非”小版竟然創(chuàng)出高于面值14倍之上的驚人漲幅。
鑒于2004年紀特郵票發(fā)行計劃暫時只安排了10個品種同時發(fā)行小版,預計該系列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仍繼續(xù)成為市場熱點。從這個角度說,小版張將為郵市帶來難得的活力。
小版張之弊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當一些人整天沉溺于小版熱潮之際,是否意識到這個新興系列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呢?
其一,增加了郵民負擔。2003年之前,集郵愛好者要預訂一套全年郵票,很少超過150元,個別年份充其量不過170元左右;而2003年普通年票的面值雖然只有128.1元,但小版張的面值卻為357.6元。也就是說,要想集2003年的全部郵票,僅面值就高達485.7元,相當于前幾年的兩倍左右。
其二,拖垮了郵市大盤。2003年新小版大都控制在10枚之內,平均發(fā)行量只有81.6萬版,最少的“崆峒山”小版張僅為40萬版,而且其中的數套小版還先后出現了大幅打折現象。這個極其鮮明的量價關系,迫使編年小型張、紀念郵資片板塊出現大面積深幅貶值,就連《步輦圖》小型張這樣的優(yōu)秀品種也無奈地淪為打折境地。不僅如此,就是有過出色表現的前期小版張也無一例外地全線應聲而下,其中風光一時的《蛇年兌獎》已跌至最高價位的10%以內。另外,經過充分沉淀的老紀特郵票的價值中樞也在逐步下移。從這個角度說,小版張對前期投資者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小版張之思 思考之一:小版張的擁有者是誰?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日前尋訪了兩位均與集郵公司有多年深交的資深郵商。一位說他去年費了很多口舌才訂到1/10的小版,另一位說某公司因完不成今年預訂任務而強行攤派給他300套郵票,并相應照顧25套小版。神通廣大的郵商況且如此,普通集郵者更是可想而知。聯想到市場上的整包小版,其真正的擁有者便不言自明。這個問題說明絕大多數集郵愛好者并非是小版張的原始籌碼獲利者。
思考之二:小版張能使郵市走出低谷嗎?從大小版并舉以后的市場反應來看,2003年小版張引發(fā)的幾次反彈行情,不僅未能如愿以償地帶動郵市大面積復蘇,而且始料未及地拖累了其他郵品全部創(chuàng)出新低。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人們產生了發(fā)行部門變相圈錢的疑惑,又使大眾投資者遭受了更大的損失,從而加速了集郵隊伍的散失速度,這從2004年新郵預訂不甚理想就可以得到佐證。由此說明,不能有效吸引廣大集郵愛好者加盟的大小版并舉政策,是無法將郵市推向繁榮的。
思考之三:小版張沒有風險?2003年小版張因量小而成為郵市熱點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用發(fā)展的觀點看,量的大小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如果以后再縮量,小版張必然出現2003年以前小版張每況愈下的局面;另外,現在的小版張顯然無法大量消耗,一旦消耗大的群體或者新的熱點出現以后,現在的小版張必然又會受到冷落。所以,多版式小版大都率先打折,而只有經過大量使用消耗的郵品,投資風險才能逐步釋放。
來源:中國商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