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集郵知郵市(張吉弟) |
發布日期:2004-3-26 13:2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看郵市主要看集郵,集郵是郵品的終端消費,它對郵市起決定性作用。其他因素如“政策”、消息、輿論一類的東西都是次要的,靠不住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這已被6年來的郵市實踐所證明。從集郵現狀看,郵市已無大的文章可做,也做不出大的文章了,再也熱不起來了。
眾所周知,郵市在集郵活動恢復以后,曾經歷過一個大的發展期,這主要是靠旺盛的集郵需求所推動。1997年的郵價暴漲,則是人為謀劃的投機“炒”作,它不反映真實需求。自1998年以來的新郵打折,JT票的下跌,是—種正常的價值回歸,也是供需失衡的表現情況,表明由集郵公司、大郵商操縱郵市,支配集郵的年代已經結束。據媒體披露,我國的集郵人數已由180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這已經是十分驚人了。更令人憂慮的是集郵隊伍的后繼乏人,老的去了,新的不來。所以如此,皆系有了前車之鑒,而郵政作為一個企業,只是掌握著新郵這部分資源,集郵者所需的郵品絕大多數要在市場流通中解決,靠發行新郵改善供給,已不可能大規模的擴張集郵隊伍,從而振興郵市,該一點場內外人士已形成共識,集郵者的眼睛更是雪亮的。因此,在郵品的選擇上提高了警惕;不僅新郵不碰,集郵公司尚有庫存的不碰,連尚未毀版的郵品也盡量少碰,專集那些早中期的實寄品。目前各地郵市上這類郵品少見,就是這個原因。郵市面對這種集郵現狀,今后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一、新郵永無藏身之日。
新郵泛指1992年以來發行的編年郵品。這類郵品系專供收藏之用,品種多、發行量大、消耗少、積壓重、商業味濃,收藏價值低,已不受集郵者歡迎,長期打折尚且銷路不暢,又仍在陸續發行,日積月累,市值之大難以想像,市場根本無法消化。即便是往好處想,發行部門在發行體制上來一個重大變革,相信情況也不會好到哪里。
二、郵市規模還會縮小。
近幾年已有大批郵商陸續退出郵市或改行,但目前仍是“僧多粥少”,在艱難度日。這部分人做新郵品賺不到錢,老郵品又不會做,即使會做,也很難收集到籌碼。在熬不下去的情況下,還會有人退出市場。其實從集郵的真實需求看,郵市規模也無需過大。
三、名優郵品主打市場。
集郵是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相聯系的。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初,首輪“猴”票在郵市上只賣2元錢,不少人還嫌貴而不買,這反映了那時購買力的低下。20多年后的今天,“猴”票早已上千,也還是有銷路,這表明現時的購買力較之那時有了很大的提高,集郵消費已形成多層次,許多高檔郵品已進入普通集郵者的家庭,新郵也由“皇帝女兒”淪為庶人,不再“不愁嫁”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購買力的進一步增強,集郵活動將實現由普集到提高的一個飛躍,國內外經典郵品亦將成為集郵者追逐的對象。新郵作為廉價郵品可供推廣集郵、普及集郵之用,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和低收入的集郵愛好者。
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張吉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