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民呼喚掛牌收購 (趙貴忠) |
發布日期:2004-10-10 9:2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宣布銷毀庫存郵票30億,郵市熱了幾天,又很快重新低迷,究其原因,就是被打折票弄涼了廣大郵民的心并沒有熱起來。用廣大郵民的話說“庫內的銷毀了,已經放到外面社會上的怎么辦?自己的銷毀了,別人的怎么辦?你銷毀的僅是紙張加印刷費僅有幾分的郵票成本,我們手中的卻是用血汗錢從郵局買來的有面值,一枚抵一元的有價證券郵票。”
郵民的上述問話,也不無道理,因為郵票印制出來放在庫內,在它未發行出去使用之前,它的價值并不等于印有面值金額的價值,也只能是方寸紙片加印刷成本費不值幾分錢的花紙片。郵政的產品不是物體,郵政的產品是服務、是勞務、是信件、包裹的“移位”或者叫“位移”。郵票是用郵人用錢購買來交換郵政勞務服務的郵資憑證。郵票的面值包含著郵政和勞務付出的價值在內,它只有在使用中,郵政有了勞務付出,它的面值價值才能產生和體現出來。
銷毀發行過剩的郵票,其目的是為制止郵票的打折貶值,從廣義上講,銷毀不只是指庫內的庫存,也應當包括已發行到社會上,造成存世量過剩,消耗不掉。給社會造危害而收購的回籠的郵票,這樣才是銷毀發行過剩郵票的全部含意。因此,作為郵票發行部門銷毀自己的庫存并不會感到有多大痛心,也比較容易做到,但是要有效的減少過剩郵票的存世量,徹底杜絕打折票,就并非那么容易。就以這次銷毀30億枚庫存郵票來說,咋一聽30億這個數字很驚人,好像郵政部門一下子就損失30億錢。其實并不是那回事。30億枚郵票如果每枚按3分(方寸紙張加印刷成本)成本計算,30億枚成本也僅是9仟萬元;即便是按印發部門給各公司的結算價5%計算也僅是一億五仟萬,就其得失而論,也免不了“有吃小虧占大便宜”之嫌。因此說,銷毀庫存并不是根治百病萬能良藥,也不是使郵民之心由冷變熱,壯大集郵隊伍的最好辦法。那么更好的辦法有沒有呢?誰都知道有,是什么呢?就是郵票發行部像金融機構和彩券發行部門那樣,以誠信為本,對發行過剩的郵票實行“掛牌收購”回籠,這是最好、最快、最有效徹底杜絕打折票的辦法,也是利國利民的辦法,但這也是很難做很難實行的辦法。
難在哪里呢?難就難在部門是既得利益者,它們很難下這個決心。受部門利益驅使,它們決不會情愿把自己已經掙到的錢再吐出來一部分,那怕是自己已往得到的十分之一,去收購回籠自己發行過剩的郵票。那么掛牌收購回籠發行過剩(不是全部)的郵票,郵政部門是不是就受損吃虧呢?絕對不是,道理很簡單,過去發行部門依仗自己的籠斷地位和國家郵政這塊牌子,為了部門急功近利,脫離實際,過剩發行郵票,套現吸納資金,過剩發行郵票,透支郵政勞務費,等于向社會發行郵政債券,吸納了幾佰億資金,滿足了部門急功近利需要,現在承認是錯誤也好,是失誤也好,但是這個“郵債”早晚是要還的。這里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這個債不僅是社會上的廣大郵民百姓,也欠了郵政內部廣大郵政職工的債。
郵政職工們不會忘記,在過剩發行郵票時,對郵政內部職工實行高指標硬攤派,人人頭上有指標,很多郵品、郵品、郵冊都是按面值當工資獎金發給郵政職工的,使郵票等同于人民的使用,廣大郵政職工也是受害者,也是債權人。還不應忘記近10年來,郵資已有了三次大的調整和提高。過去平信郵資是0.20元0.50元,而現在平信郵資已調為0.8元,如果用過去0.20元面值郵票發現0.8元郵資的平信,這無形中郵民百姓就受損了四分之三,如果打折銷售出去,其損失就更不用說了。
中國郵民是善良的,因為它們是弱勢群體,他們一直在呼喚期盼,但是他們的希望值并不高,不求手中郵票增值,只求以保住面值,不再貶值要打折就心滿意足了。如果現在郵政部門能站在政治高度,大局的高度,拋棄部門局部利益,像最近郵總領導說的那樣“不與民爭利”,取信于民,以誠信為本,以郵政的信譽為重,下決心掛牌子按面值收購、回收社會上存世量過剩的郵票,就只當是過去借錢于民,現在又還錢于民,又不付利息又何樂而不為呢?郵政本身有什么虧吃而劃不來呢?
當前的問題很明白;是要票子、面子、還是要誠信牌子?如果看票子,只顧面子,郵政的信譽就很難恢復,集郵隊伍也難發展壯大。反之要誠信牌子,取信于民,郵政的信譽就很快恢復起來,廣大郵民百姓的信心也會興奮起來,集郵事業就會興旺,要做到這些并不難。前年郵政部讓門依仗人們對郵政的信任,發行了那么郵票,吸納了幾佰億資金,現在還靠這塊牌子,拿出少部分資金,掛牌收購回籠發行過剩郵票,重振郵政信譽,有了信譽就了民心,就會有人氣,就會有興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