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參照其他投資市場,還是自創,這兩年郵市里冒出了個新名詞“期貨價”,也就是新郵還未發行,市場里就為其定好了開盤價。我們可以將其視作市場對郵品發行后可能達到高度的一種預期,可事實上,期貨價的產生非但沒有對郵品正式發行后的價格定位產生積極的作用,反而在種種方面影響到了市場的正常運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期貨價使得一些不正常的事情成為了郵市中頻發的現象,從而在某些方面歪曲了郵市投資的正確理念,使得郵市“妖魔化”。
一、期貨價是對郵品價值定位的誤導
與其他投資市場不同,郵市說到底是實物交易、實物投資,其他投資市場的操作手法并不一定完全適合郵市。以郵票為例,雖然從其面值安排、發行量水平等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面市后的價格定位,但事實上,還有許多方面在郵票發行前是不確定因素,比如設計、印制的水平、市場的實際需求量等關鍵因素在郵票發行前我們并不能客觀、全面地掌握,因此,郵品的期貨價實質上并不具備價格預期的基礎,是對郵品價值定位的一種誤導。從期貨價出現以來的情況看,在郵品發行后能真正實現期貨預期的品種鳳毛麟角,絕大部分期貨價都是不能為市場所接受的,高開低走成為了普遍的選擇。從根本上來說,郵品的價值定位必須在實物交易中逐步得到體現,有交易才能發現市場的需求狀況,才能發現郵品的沉淀狀態,而期貨價與郵品投資的本質是有偏差的。
二、期貨價助長違規歪風
期貨價是建立在擁有期貨、可以獲得第一手貨源基礎之上的,普通投資者在郵品發行前是否可能擁有第一手貨源,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特別是那些發行少、市場熱情比較高的品種,投資者更不可能獲得。事實上,這些郵品屬于郵政壟斷的范疇,而郵政是不應參與二級市場經營的,因此普通投資者無法獲得第一手貨源也就意味著要么郵政在違規經營郵品,要么在郵政和投資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能夠獲得原始籌碼的“特權”群體,這些就是期貨價的來源,他們利用手中握有原始籌碼的便利條件,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或者說根本就沒有競爭)處于有利的地位,掌握著市場先機,期貨價的產生和定位更多地是體現著他們的意志與愿望,而不是廣大投資者的意愿。無論是壟斷經營還是靠“特權”獲得原始籌碼,都是市場實踐中的一種嚴重的違規行為,其直接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破壞了市場有序競爭與運行的格局,惡化了郵市環境,大家可以發現,伴隨著期貨價的是種種違規現象的出現,因此可以這么說,是違規的歪風造就了期貨價,而期貨價又助長了違規歪風。
三、期貨價干擾市場的正常運行
擁有期貨的人制定了期貨的初始價格,他們肯定要保障自己的利益,盡快在高價位將貨源出手,對他們來說,當期貨價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時候,他們便完成了自己的收益,盡快兌現是最佳選擇,而當期貨價無人承接,自己的收益得不到保障時,那么繼續占據貨源,制造市場供應緊張的假象則又是求得利益的必然選擇,因此,當期貨價制定的時候其實就意味著市場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對郵品的主導權,市場的正常運行就得不到保證。而當某些時候期貨由于發行量大等因素無法完全控制,或者市場對某些郵品的興趣不高時,期貨價的制定者就必然會考慮不斷地壓低價格以盡快出手,再加上結算制度的不合理,因此有時期貨價甚至會低于郵品面值,即郵品尚未發行,其已出現低于面值的情況,這對市場的消極影響不言而喻,既破壞了郵品的形象,又損害了國家郵政的權威性,對市場形成強烈的沖擊,并進而消極影響市場的走勢,干擾市場的正常運行,這一點在市場處于羸弱狀況時顯得尤為突出,而對強勢市場的沖擊也極為明顯,容易引起并加劇投資者對市場的不信任和恐慌心理。
作者:許明罡 來源:信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