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在推出今年既定的十種小版張(即版式二)時,計劃只出一種郵局全張(即只有版式一)的也都小版張化了。面對郵局全張小版化的情況,探討其稱呼的多起來了,聲討這種做法的也多起來了。廣大集郵者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預訂小版張者只能購計劃中的小版張,只有一種郵局全張,雖同小版張如出一轍,預訂小版張者只能望張興嘆!
預訂2004年郵票前,有關部門聲稱2004年只發行十種小版張,且在《2004年紀特郵票發行計劃》中明文公告,這種約定和公告應該對郵政部門是有約束力的,如果遇到突發重大事件確需增出郵票時,增發的郵票只出大版不會引起非議,但不應該增出小版張,紀念或特種郵票就已達到紀念或喜慶之目的,否則要受到違背約定的譴責。當然增發的小版張不用于商業目的另當別論,比如贈送全年全額預訂戶的《甲申年》小版張(版式三);作為賀年有獎明信片獎品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小版張(版式二)。
其實有關部門也知道這個約束力,盡量不增加版式二。但是作為一種變通,就將只有一種郵局全張的,也有的稱為大版張的,小版張化了。這種做法應該嗎?筆者認為是不應該的,2003年全部紀特郵票都發行兩種版式前,我國郵局全張已與世界接軌,開始了小版張化的進程,但是這種小版張化僅僅是每版內郵票枚數的減少,進入人們公認的小版張標準,既每版郵票在20枚以內,邊紙同原來的大版沒有什么區別。預訂2003年郵票前,有關部門增設了預訂小版張的項目,有關部門權威人士曾為此發表過談話,強調推出大、小版并舉的方式,是為了節約。大版供應五套以內的訂戶和制作郵品,大版邊紙面積小不印圖案文字,撕開后不會造成浪費。小版張邊紙不但面積大,且邊紙上印有圖案文字,供人們整版收藏。這也是當時識別大、小版張的依據。這個約定應該對郵政部門是有約束力的,2003年大、小版張的印制情況基本做到了上述約定。
但是今年這些被人們稱為“偽小版張”也好,“小版票”也罷,人們對名稱的探討應該屬于學術上的爭論。正如人的姓名一樣,只是一種符號,充滿著人為的因素,但不同的稱呼改變不了其實質。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些變相小版張的層出不窮,正是約定約束力所致。如果從提高紀特郵票質量,增大紀特郵票吸引力來說,完全無可厚非。但從維護集郵者利益來說,特別是對預訂了小版張者而言,確確實實是對他們的利益構成了侵犯。因為這些非正統的小版張在市場上的崛起,對正統小版張或多或少是有影響的。
作者:長弓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