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是一項欣賞與研究并重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以鑷子和放大鏡為基本工具,表明集郵活動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探索精神。這里提倡學點集郵精神,僅就談談集郵的“一字之師”。
事情得從最近紀念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系列活動說起。這項活動自舉國上下開展以來,從各種宣傳材料到各級領導人的講話稿,包括中央開展的多種多次紀念活動以及國家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幾乎眾口一詞地使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格式語言,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金屬流通紀念幣上也鐫刻著“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惟獨只有以國家郵政局發行“鄧小平同志誕生100周年”紀念郵票為代表的集郵界主動地采用著“…誕生…周年”的語言格式。
其實,“…誕生…周年”與“…誕辰…周年”的語言格式并現于社會,已經很有些年頭了。據筆者長期觀察,中國郵政發行人物誕生系列郵票一貫堅持的是“…誕生…周年”語言表述格式,而中央和地方多級領導層以及大眾傳媒宣傳采用的則多為“…誕辰…周年”語言表述格式。
眾所周知:誕生,出生的意思,是動詞;誕辰,生日的意思,是名詞。按照語法規則,“誕生”,應該以“…誕生…周年”格式出現,而“誕辰”,則應該以“……周年誕辰”格式出現。在同一個語言環境(位置)放置詞性互不相通的詞語,即一個用動詞,另一個用名詞,顯然是不可能兩全其美的。從情感上說,“誕生”是中性詞,“誕辰”是褒義詞,“誕辰”更能表達對被紀念之人物的敬仰,但由于這兩個詞的詞性迥異,不能相互通用,所以在運用時就不能等量齊觀。一句話,不管用什么樣的詞句,不管表達什么樣的意思,我們都要恪守“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的語言規則,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在集郵界,人們圍繞一些細小入微問題爭論不休是常有之事,尤其是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從來就沒有人肯讓步。集郵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敢于較真,即從來都是用一種近乎苛刻的標準來審視研究對象。所以在實踐中,也鮮少有印刷殘次、圖文毛病以及“假、冒、偽、劣”郵品逃得過集郵者的火眼金睛。處在氣息清新的學術氛圍里,集郵者們的素質個個被熏陶得爐火純青,而郵政、集郵工作者,特別國家郵政行政領導或學術權威也時常保持著一個清醒的頭腦,既不隨大流,也不人云亦云。郵政和集郵的精品意識可謂獨樹一幟。
謀篇布局決定文章成敗,字詞選擇、句式運用是成就美文佳篇的關鍵。在政界,在新聞媒體業,文化修養、文字功底高深者比比皆是。由此推想,如果相關文秘人員或文字把關人員或行政領導人在核文審句之時要是多作一些推敲,那么,像“…誕辰…周年”這類病句的出爐就完全能夠避免。網絡時代,人們無處不感受著語言個性化浪潮的沖擊和震撼。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是,人們的語言還要不要受既定的語法規則約束?著書立說、遣詞造句還要不要講語言錘煉?人類積累起來的許多優秀文化成果是吸收還是質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還要不要繼續弘揚?等等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全社會和每一位有責任感的文字工作者所應該深思的。
作者:李求實 來源:集郵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