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壹圓券在流通活動中占有特殊地位,其票幅規格的變化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流通需要產生廣泛的影響。截至第五版人民幣,壹圓券紙幣共發行了七枚(硬幣不計)。其中第一版2張(工農、工廠),第二版2張(天安門1953年版和1956年版),第三版1張(教育與生產勞動本結合,共9種版別),第四版1張(正面瑤族、侗族人物頭像,背面萬里長城圖案,共3種版別),第五版1張(正面毛澤東頭像,背面杭州西湖,蘭花水印)
從歷版人民幣壹圓券的直觀狀況來看,第一版壹圓券票幅規格最小(兩張分別為113mm×54mm、116mm×56mm),而第二版壹圓券票幅規格最大(兩張均為150mm×67.5mm)。究其原因,第一版人民幣設計發行于條件非常艱苦的戰爭年代,小巧的票幅有利于節約紙張。而第二版人民幣則設計發行于建國以后,一是物質條件的明顯改善,二是受當時蘇聯貨幣風格影響而選擇了較大票幅規格。
到了第三版人民幣設計發行時,我國正處在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歷史時期,從節約紙張的角度出發,第三版人民幣的壹圓券票幅規格(131mm×57mm)又比第二版壹圓券縮小了許多。
第四版人民幣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初步成果的1987年開始陸續發行的。這時由于經濟的繁榮,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所以壹圓券票幅規格(140mm×63mm)再次增大,以便延長使用壽命。
第五版人民幣壹圓券與第四版票幅沒有太大變化,其票幅寬度與第四版相同,只是長度縮短了10mm。這種狀況基本適應了目前第四版、第五版人民幣混合流通的實際需要(便于混合清點和捆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鈔票的票幅規格變化往往要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無論其票幅規格是變大還是縮小,都與設計發行時的歷史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壹圓券做為人民幣主幣的最小單位貨幣,又因為其流通范圍的廣泛和流通速度的快捷而愈顯重要。所以,適時對壹圓券進行全方位研究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1-2 20:06:39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