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 王爽
使用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紙分幣,4月1日起正式退出市場流通。手里仍有紙分幣又不想收藏者,可到央行指定金融機構兌換,5大國有商業銀行均可兌換。退市第一天記者采訪部分市民,他們認為,紙分幣停止流通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退市前已很少使用
截至目前,我國一共發行了5套
人民幣,但只有1953年版的第二套人民幣有分幣品種,包括紙分幣和硬分幣兩類。這次停止流通的紙分幣是1953年版壹分、貳分、伍分的紙幣,即帶有汽車、飛機和輪船圖案的紙分幣。
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人士告訴記者,紙分幣停止流通,意味著其在日常消費中不再承擔交易支付功能,因此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在現金交易中可拒收這些已停止流通的紙分幣。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物價上漲,分幣使用量逐年下降。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06年,分幣的市場流通量僅為6.3億元,占流通中人民幣的0.02%。在省城一些商場、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使用分幣了,如果在支付中出現“分”,大部分實行抹零。
在建設銀行濟南泉城路支行,一位前來辦理業務的女士告訴記者:“昨天剛把兒子攢的紙分幣換成整幣,一共換了6元多。當時還有一個人接著用整幣換走了我的零幣,說是要收藏。”該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去年10月1日以來,該行在一段
時期內集中辦理了一部分兌換業務,近一個月來很少有市民辦理紙分幣兌換業務。
考慮到分幣在銀行、稅收、電信等部門尚有一定數量的客觀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第二套人民幣硬分幣繼續流通。
■小孩子不知何物
這套正式發行于1955年3月1日的紙分幣,至今已歷時半個世紀,是我國使用年限最久的一套紙幣。雖說現在幾乎沒人使用,可只要一提起這些紙分幣,不少上點年紀的人還會回味無窮。
現年60多歲的濟南市民何大媽告訴記者:“我年輕時,紙分幣就像現在的10元、5元一樣,使用很普遍。一般比較節省的人家,一天買菜只花幾分錢就能應付過去,因為那時侯5分錢一斤青菜是很平常的事。”
她說,當時大家的工資都不高,花2分錢看場最新的電影,已經算是“奢侈”的消費。在那個
年代,分幣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零錢。
上世紀80年代,小孩子如果手里有些分幣,在同伴面前就很神氣。這些紙分幣對于現在已經30多歲的人來說,除了美味零食的回憶,還有一首傳唱多年的兒歌:“我在
馬路邊撿到1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
現年30歲的王女士回憶,過去家長給零用錢都是一分一分地給,那時候雪糕只賣一二分,汽水只有5分錢。零用錢舍不得花,攢夠了就去書店買
小人書。平時用的作業本,一本也只有幾分錢。
進入21世紀,紙分幣漸漸退出公眾視野。現在不滿十歲的小孩,對紙分幣幾乎沒有什么概念。記者在泉城廣場隨機采訪了幾位小朋友,好幾個都認為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角”。的確,現在一支筆都要一兩元,一杯飲料也要兩三元。“分”作為貨幣單位,對他們而言已是十分陌生。
■收藏價值不一
紙分幣的退市,使不少人萌生了收藏的念頭。一位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不少老百姓對紙分幣收藏存在誤區,很多人拿破舊的紙分幣當寶貝。其實,收藏紙分幣最重要的是要看品相,殘破很舊的紙分幣最好早點拿到銀行兌換。一般來說,從銀行直接拿出來沒有拆封的紙分幣才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而零散的紙分幣目前來說收藏價值不會太高。由于第二套紙分幣的發行量、存市量比較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升值空間不會太大,市民應根據實際選擇是“兌”還是“存”,要收藏最好是成套收藏。
紙分幣現已引起專業收藏者的追捧。4月1日下午,在省城英雄山文化市場,專門收藏舊幣的李先生告訴記者,第二套紙分幣一、二、五分全套價格已有小漲,目前從以往的每套0.5元至0.6元漲到了1元左右。
另有收藏界人士告訴記者,1953年版紙分幣分兩種。第一種是上世紀50年代印制的長號碼紙分幣,正面有三位羅馬數字和七位阿拉伯數字編號,目前較少見;第二種是上世紀80年代印制的再版紙分幣,當時我國鋁材供應緊張,人民銀行遂采用50年代紙分幣的印版,印制發行新的紙分幣,但票面只印羅馬數字,不印阿拉伯數字編號。
該人士認為,長號碼紙分幣發行時間較長,存世量相對較少,其收藏價值高于無號碼紙分幣。紙分幣退市后,長號碼紙分幣的價格可能還有上升空間;無號碼紙分幣則收藏價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