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紙幣問世以來,各種紙幣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但能直接反映某一時期,某一歷史事件的紙幣就更顯得珍貴了。什么樣的紙幣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從我收藏紙幣的實踐來看,就是紙幣的圖案、印制的文字、暗記或在紙幣上后加印上的各種標記、文字能客觀地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實際情況的紙幣。
我在開始收藏紙幣時,只知道按圖索驥,凡是我沒有的紙幣,我都收藏。并沒有注意收藏具有歷史特點的紙幣。有一次,我在月壇郵幣卡市場上,發現一張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10元券正面圖案中加蓋有“提倡國貨”戳記的紙幣,這張紙幣雖然是普通品,但戳記上的內容卻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這個加印的戳記不正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用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的愛國行動來聲討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滔天罪行嗎?從那以后,我開始注意收藏具有類似特點的紙幣。在我的藏品中,已經收集到民國20年廣東省銀行發行的面值貳毫紙幣上加印“打倒日本軍閥”等字樣的紙幣。
隨著藏品的增多和閱讀有關介紹紙幣知識的書刊,我認識到能反映中國近代歷史特點的紙幣十分豐富。其中最具這方面特點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發行的軍用票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發行的貨幣。
在我國的紙幣發展史上,軍用票具有獨特的地位。發行軍用票的有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他們在海外籌款,為迎接辛亥革命的到來做了必要的資金準備。辛亥革命成功后,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湖北、陜西、江西等18個省份紛紛脫離清王朝,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中央和部分軍政府為了接濟各地起義軍軍餉之需,有的軍政府以大都督的名義發行軍用票。有的設立銀行發行軍用票,以解決浩大的軍費開支。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為維持南京財政需要,由財政部擔保發行了限南京地區應用的軍用票。各省軍政府為了解決軍餉,也相繼發行了多種軍用票。這些軍用票有的在背面印有通行章程,有的印有通告。中華民國陸軍部發行的“軍事用票”,在票面背后印有陸軍部令,規定此票不限地區,也不限于軍用,凡各省官用、公用和一切商業都可以流通,但要等軍事平定后6個月,才能由國家銀行收兌。實際上這些軍政府發行的軍用票大多不能兌現,事過之后,形成廢紙。
在討伐袁世凱時,山東護國軍發行的軍用手票,是各省、市護國軍中惟一以“護國軍”為名發行的軍鈔。云南護國軍討袁時由云南富滇銀行發行了一套“擁護共和紀念幣”。這些軍鈔留有鮮明的歷史大事件印記,存世極稀,不是我們一般收藏者能有幸收集到的。
討袁戰爭結束后,北洋軍閥紛紛獨霸一方,分成各種派系,造成國內一片混亂。孫中山先生為了討伐北洋軍閥,籌集軍餉,又以國立中華民國銀行等名義發行了軍用鈔票。
北伐戰爭時期,當革命軍攻克長沙后,軍事當局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第二期作戰計劃。為籌集軍餉,國民政府發行“中央銀行臨時兌換券”一套,面額為壹元、伍元、拾元三種,背面蓋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行營之印”紅色蓋章。北伐軍收復武漢三鎮后,軍政經費猛增,為了解決軍費之困難,不得已將民國十二年發行的廣州中央銀行券加蓋湘贛桂通用券等字樣,以資應急。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破壞了國共合作的大好局面,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為了消滅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他利用手中的權利,成立了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后更名為中國農民銀行)發行了大量紙幣。這些鈔票雖沒有加印軍用字樣,但實際上主要是用于軍事開支的。
簡述以上情況,使我們了解到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發行的各種軍用票,雖然性能作用不同,但都成了歷史的真實寫照。
來源: 大眾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