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通行寶鈔和英納格手表,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在我的青年時期,它們卻是那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上世紀50年代末,在上海的淮海中路近思南路路口,有一家新龍古玩店。1956年,我父親馬定祥開設的祥和泉幣社被公私合營后,被安排在這家店里,仍舊從事錢幣的買賣。
當時正當“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內的市場十分蕭條,從家具店到食品店,幾乎所有商品都要“憑票”供應。惟獨古玩店和舊貨店倒是匯集了大量人們拿來賣的東西,貨源顯得尤為“充足”。因為經過“三反五反”、社會主義改造、“反右”等一系列的政治運動,那些愛好收藏的人(大多是知識分子和資本家)在政治上、經濟上受到重大的沖擊,原有的房子“緊縮”了,工資下降了,有些人甚至被戴了“帽子”遷了戶口……無數次的運動,以及“玩物喪志”“小資產階級情調”“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等種種批判滿天飛,使人們談收藏而色變。再加上生活的壓力,以往收藏的東西都三錢不值兩鈿地賣出來了。
溫飽尚且難足,何足道“玩物”?
父親所在的新龍古玩店里,櫥窗上掛有一張很大的“大明通行寶鈔壹貫”紙幣(橫22.5厘米,豎33.5厘米,其票幅相當于現在7張100元人民幣拼在一起的大小)。這種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發行的紙幣,是世界公認的面積最大的紙幣。存世非常稀少,是珍罕文物。當時的這張古鈔標價是2元錢!
父親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嘆息道:“你看那么便宜的大明寶鈔,在店堂的櫥窗上掛了八九個月竟沒有賣出一張。”
當時在新龍古玩店的旁邊,有一家鐘表店,叫天源祥鐘表店。我每次到父親店里,總忍不住到那家鐘表店去看看。最吸引我的是放在櫥窗里的幾塊熠熠閃光的英納格手表(當年國內唯一可供市場銷售的進口手表)。可是那表旁的標牌卻總會無情地把我拉回現實,標牌上寫著——“瑞士英納格進口全鋼手表151元”。這還只是瑞士極普通的四類手表。
那時候我是學徒,工資每月只有16元多一點,不吃不喝也要10個月的工資才可以買到這樣的一塊進口手表,只能望“表”興嘆。
父親店里那張那時標價2元錢的“大明通行寶鈔壹貫”紙幣,現在中國嘉德公司舉辦的“馬定祥錢幣專場拍賣會”上,人們爭相競標,一般品相的要賣一萬八千左右,若品相好的要達到兩萬元以上的價錢,幾乎漲了一萬倍。而現在鐘表店里陳列的普通英納格手表,其價格1500多元!
半個世紀以前,一只英納格手表=75張大明寶鈔;半個世紀以后,一張“大明寶鈔”=13只英納格手表。
英納格手表是工業產品,它一直在繼續生產,而“大明通行寶鈔壹貫”紙幣是歷史文物,它不能再生,文物終于顯現出其應有價值,也越來越體現出其價值!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