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通貨,它除本身具有的貨的貨幣職能外,還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當前,一個群眾性的集幣熱潮正在全國掀起,已有相當多的錢幣愛好者將人民幣作為收藏和研究對象。早已退出流通領域的第一、二套人民幣已成錢幣愛好者廣泛征求的目標,許多紙幣已成為珍品。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96年48號的文件頒布,第三套人民幣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流通,作為一種歷史遺物和時代象征,必然蘊藏價值和增值潛力,一些有遠見的收藏家、錢幣投資者,已經看好第三套人民幣市場,并且開始有意識地大量收集和求購。但是,作為一種收藏投資,必須首先了解第三套人民幣的一些基本情況,掌握各種看到別以及市場行情等,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一、第三套人民幣發行概況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套人民幣是從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一角券開始,到1980年4月15日發行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種金屬幣為止,經過了18年的調整和更換,除金屬幣外,共陸續發行了12種券別,其中10元券、5元券、2元券、1元券、5角券、2角券各一種,1角券和分幣券各3種。其基本特征:(1)第三套人民幣具有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內涵。它發行于3年經濟困難時期,票面上主題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是這段歷史的定照,幣面主景表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新風貌,如角券分別是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武漢長江大橋,紡織車間等畫面;無券分別是女拖拉機手、車床工人、煉鋼工人、人民代表步入大會堂等畫面,充分反映了當時我國國民經濟的方針。作為一種歷史見證,其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是顯而易見的。(2)第三套人民幣紙幣是精淇的藝術品,欣賞性強,反映了我國當時設計、雕刻、制作、色彩、印刷等綜合水平。它是我國目前發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它從1985年開始設計,到1962年4月20日正式發行,以后還陸續改進了各種工藝,到1974年1月發行青蓮色5角券止,才將12種紙幣出齊。在設計上進一步打破了邊框式設計風格,呈現開闊深遠的畫面;在制版工藝上,其主景采用手工雕刻,面額文字及襯底花紋圖案,多采用機器雕刻,使圖案花紋、線條天然融合為一體;在色彩上,還運用了多極印刷技術,使畫面色調整體活潑明快。另外,許多票面加了水印技術,大大地提高了票券的防假性能。(3)作為一種錢幣文化現象,它的內容離人們現實生活并不遙遠,人們往往留戀過去,追億逝去的歲月,一套幣券在手,可以喚起一個時代的美好回億,體現了大家對祖國貨幣熱愛的一種深厚感情,這是第三套人民幣很快走俏市場并成為大眾熱衷收藏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以上三特征,第三套人民幣迅速在為與流通紀念幣、第二人民幣并列的人民幣市場三大寵兒。時下,第套人民幣起點價位尚低,隨著人民幣收藏隊伍的不斷擴大,其增值幅度也必將越來越大。
二、第三套人民幣券種分類及其版別
錢幣的分類與版別歷來為收藏家所看重。對第三套人民幣來,首先是了解券別。這套紙幣券別一般認為有12種,即包括區別于第二套人民幣分幣券上的阿拉伯長號碼的同版(53年版)的分幣券。筆者也傾向于這種看法。其次是分類,科學的合理的分類,是全面掌握了解版別的關鍵。這套紙幣分類的基本原則是根據券別的標識,其標識一般有:1羅馬號2位、3位;2冠字紅號、藍印;3有無水印;4星水印和布水印;5平版、 版;6阿拉伯號碼7位、8位;7冠字大號、小號。另外,還有色彩、底紋的區別,再次就是版別問題。這套紙幣到底有多少版別,目前還沒有權威的說法,這方面的資料十分欠缺。
來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