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幾經波折,終于獲參眾兩院通過,定案涉及的金額還進一步擴大。然而,從海外股市表現看,提振作用有限。美股更是在相關經濟數據公布后又走上跌途。救市喧囂平息,外圍股市的焦點旋即回歸對經濟面的擔憂。
全球股市上周繞著“救市”而跌宕起伏,但最終不堪沽壓。周一慘淡開幕,道指收盤跌幅達到創記錄水平,全球股市跌幅普遍在8%以上。隨后的交易日中,憧憬被否的救市方案終究會過關,有些缺乏力度的反彈。到上周五,救助方案獲得批準也無法讓市場興奮,美股繼續下跌,全球股市多數收低。
上周,美股創下近6年來最大周跌幅,道瓊斯指數創下近3年來最低收盤點位,標準普爾500指數收于2004年以來最低水平,并創下9·11恐怖襲擊事件以來單周最大跌幅。在其拖累下,歐洲股市普遍下跌,日本股市創本輪調整新低,港股失守18000點。核心原因是,市場擔憂美國巨額救助并不能治愈其銀行業和經濟疲弱之癥。
投資者的擔心不無道理。從救市的效果及可能引發的后遺癥來看,“美式救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政府資金低價收購不良金融資產,銀行可望擺脫流動性困境后,重新開始相互借貸,以避免金融體系的崩潰,防止金融危機演化成經濟危機。但另一方面,救市計劃也會將美國的國債水平推至自195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經濟學家預測,如果財政部在明年把7000億全部花掉用于購買金融機構的資產,這會使明年赤字規模從現在的5000億水平上升至1萬億,占GDP大約7%,這是史無前例的。
由于連年赤字,美國如果拿不出救市所需資金,融資渠道就剩下發行國債。國債的大量供應會導致債券收益率的提高,而房價和不良抵押貸款債券繼續走低;國債的償還又可能引發美元繼續貶值、通脹率和稅率提高,并在短期內引起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美國國內消費和投資則走向低迷。這對本已十分脆弱的美國金融系統來說是雪上加霜。
更為現實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虛弱癥狀已經顯現。美商務部九月底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8月份預售屋銷量下滑至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并且房價仍在繼續下滑。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截至9月27日當周的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1000人,至497000人,創2001年9月29日以來的最高水平。
有專家稱,過度的資產證券化是對未來勞動生產力的一種透支。如果這一命題成立,隨著近年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速逐年下降,要填補這個被透支的“窟窿”可能還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全球經濟環境也許更需要一次更新換代的產業升級來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