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增持的個股近期市場表現都極為抗跌。當近期大盤從2300點跌至1800點附近時候,山西焦化股價就一直維持在6元左右,沒有出現大幅下跌,而廈門鎢業在股東兩次增持后一度出現單日上漲7%的強勁走勢。
“大股東、高管頻頻增持的背后,主要還是對公司未來業績的信心。”中投證券分析師龔濤告訴記者。此外,大股東增持與高管增持還是有所區別。一般而言,高管增持動用的是個人資金。大盤的不斷下滑以及公司股價的大幅下挫,對公司經營最為清楚的高層管理人員判斷出公司股價被嚴重低估,因此買入公司股票。相比之下,大股東增持或許還有著其他更為復雜的原因,一種可能是出于對公司控制權的考慮,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大股東增持欲望較強烈,如山西焦化。另一種可能是從公司宏觀戰略角度來考慮,維持公司的市值。但不論動機如何,都是建立在對公司未來發展絕對有信心的基礎之上,而這對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也是積極的。
銀行股:政策刺激加上估值偏低 很多投資者擔心國內銀行由于持有雷曼兄弟的債券,可能會影響銀行的業績。但是從總量上來看,這些債券對銀行業績的影響并不大,比如工行現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債券為1.5億美元,有研究報告指出,假設全部虧損,對工行全年稅后的利潤影響僅為0.6%,對全年每股收益的影響也只有0.2分,不會對我國股市和金融體系構成根本性的打擊。
并且隨著近期銀行股股價的暴跌,14家銀行股估值水平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整體市盈率已經不到10倍,而市凈率也已經大大低于2倍,一些銀行股的估值甚至比當年998點時還要低,比如深發展。
從個股來看,政策刺激加超跌反彈的浦發銀行也值得投資者關注。從9月1日到9月17日連續12個交易日收陰線,跌幅超過40%,其股價從21元下跌到最低12.71元,而且其成交量也在持續放大,說明底部區域有資金介入跡象。另外,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深發展、招商銀行等個股短期跌幅也極大。
對交通銀行來說,7月份開始QFII就一直在買入該股。7月18日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買入了交通銀行9.81億元,當天的收盤價為8.31元,到目前其虧損幅度也達30%左右。雖然該席位后市仍在持續買入交通銀行,但持股成本仍然會高于昨日5.71元的收盤價。
不過對于銀行股還是要區別對待,比如近期有限售股上市的北京銀行投資者就要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