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十元券分析研究報告
第三套人民幣十元券,票面正面為人民代表步入大會堂,背面為國徽天安門,采用雙面凹印的印刷工藝。
生產時間:1965年至1989年。
發行時間:1966年1月10日。
回收時間:1996年3月1日開始只收不付(待考)。2000年7月1日第三套人民幣停止流通。
十元券曾設計了多種方案,1964年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上報關于新版十元券設計中幾個問題的請示,又上報了三個方案供中央選擇審定。選呈的十元券主景圖案3種報請核準方案是:“第一套方案,系1959年報請中央審批的原設計稿,正面以工、農、兵、學、商的題材象征我國的人民公社,背面以天安門的圖景表示我們偉大的祖國。經反復研究,認為工、農、兵、學、商的人像并不能確切地反映我國人民公社、大躍進的新面貌。”選呈的十元券主景圖案報請的第二方案是:“正面系工、農、兵、學、商鑼鼓齊鳴全面躍進的雕塑圖案,象征人民公社,背面系天安門的圖景。但正面雕塑圖案是農業展覽館門前的工、農、兵、學、商和農、林、牧、副、漁,兩座對稱式的裝飾雕塑之一,現采取其中的一座,同樣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公社的新面貌。”選呈的十元券主景圖案報請的第三方案是:“正面圖景以各界人民代表為題材,象征我國廣泛的民主制度和我國各民族人民大團結的氣象,背面以人民大會堂圖景表示我們偉大的祖國。這個方案,正面的圖案看起來比較豐富、協調,藝術層次多,比上面兩個方案完整。但正面的畫稿比較粗糙,如主景人物體型的大小與各民族人物的安排以及花邊裝飾、顏色等都不大協調,如中央批準這個方案,尚需在進行修飾提高。”幾經修改,1965年6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上報關于十元券原版樣,“新版十元券的圖案已遵周恩來總理指示,將正面‘人民代表’圖景中的解放軍代表由軍官改為士兵,并根據取消軍銜制度的有關規定,將帽徽、領章、腰帶的樣式做了修改,印制年份也相應的修改為1965年。6月19日李先念副總理指示,這個問題已多次請示中央,已得到中央批準,現在就辦,十元券最終定稿付印。”可見三版每個券種的設計都十分嚴謹,屬于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精品,尤其是三版最大面額十元券的設計!
關于十元券專用鈔紙的水印圖案問題。“本擬選用國徽圖案,以增強貨幣防偽性能。由于我國制造鈔紙的技術尚在摸索提高階段,經過幾次試制,質量效果均不理想,如勉強使用,在政治上、技術上都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擬以天安門圖景為十元券鈔紙專用水印。”紙張的制造是一個大網框(網布),用網框把紙漿從槽子里撈出,根據紙張的濃度定量撈多少下,一般為一平方米70克,晾干壓平即成為紙。其中三版十元券引用的天安門水印紙是把天安門部分凹下去,凹下去后會多存些紙漿,也就形成了陰陽紋,即我們所指的水印。天安門水印紙的使用是一種突破,三版帶水印紙幣券中,唯一的特殊水印用紙,可見在大額票面的設計和印刷上是最費心思的。五角券是五星水印,一元券是五星水印和古幣水印組成,兩元券是五星和古幣水印組成,單十元券是單獨用天安門“固定”水印券紙張印刷!其中水印紙也有三種版別,由于不具有規律性(暫時沒發現),雖具有趣味性,但沒有版別研究上的意義,暫不做概述。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10-9-5 9:16:43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