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讓窮人無所遁形
吳知逢
還記得幾個月前一些政府官員否認國內有通脹壓力,他們用統計局的數據說話,極力宣稱年內能夠將通脹控制在3%的水平,結果事實證明,統計局的數據錯得離譜,實現3%的目標根本是無從談起。
現在普通民眾均已感受到物價上漲帶來的痛楚,這還只是開始,隨著政府超發更多貨幣,加上境外資金的助推,物價必將翻著跟頭往上走。當然,這些統計局的數據沒辦法體現出來,但“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價格接受者的廣大民眾自有獨立且更為正確的判斷。
通脹對無論哪個國家的民眾來說都不是好事,它會使民眾的生活質量下降,區別在于各國下降的幅度不盡相同,一些機制完善的國家其國民收入跟通脹水平掛鉤,收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衡平調整,從而減少通脹對個人乃至家庭正常生活的影響。國內這方面要差很多。一般居民的收入本來就少,同時又缺乏良好的機制保障,一旦通脹壓力襲來往往陷入極大被動,最近發生在深圳的許多市民赴港采買生活物資的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事實上通脹并非洪水猛獸,適度通脹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問題是通脹難以掌控,所以讓民眾有抵御通脹的緩沖區間很必要,不管是通脹—收入衡平機制,還是政府補貼都算是緩沖的一種,但最有效的當屬構筑合理的國民收入增長機制。在改革開放已經走完第30個年頭的今天,這個問題顯得特別突出。
不久前商務部曾有官員表示,按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貧困線計算,中國尚有約1.5億的貧困人口。貧困人口之上是低收入人口,這部分人群的數量多大沒人統計過,但就具體觀感而言相信很龐大。貧困人口加上低收入人口都是通脹影響最大的人群,也許在深圳市民赴港采買生活物資數月前他們就已感受到了通脹的壓力,因為他們收入不高,承受力有限。要知道,能赴港采購的人收入絕不會低,現在就連他們都精打細算了,其他低收入人群的境況可想而知。
要改變這種局面只有一個辦法:進行收入改革。決策層似乎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這次將收入改革提到了一個新高度,樂觀者認為改革在“十二五”期間會取得大突破,有官方研究人士甚至放言稱5年國民收入將翻番,這是樂觀過頭了。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各種阻力都在,至少思想上各界還沒統一,比如有學者就認為低工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主張政府減少干預以維持中國經濟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這種不顧事實、飽漢不知餓漢饑的觀點讓人詫異。按他們的意思,通脹之下窮人無處遁形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無疑是對市場最錯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