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牛幣、世博幣、環保幣、和幣等四枚流通紀念幣發行面市,各大銀行營業網點前均排起了長隊,人們通宵排隊踴躍認購,熱鬧非凡。買到的人露出喜滋滋的笑容,買不到的人則一臉沮喪。人群中不時有黃牛穿插其中兜售著他們的“戰利品”,四枚幣要賣80元到100元。
究竟這四枚流通紀念幣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是這四枚幣特別有收藏價值嗎?其實這四枚論制作工藝的確很精致,但就發行量而言卻并不屬同類幣品中的精品,其中世博幣發行量6000萬枚、和幣發行量1000萬枚、環保幣發行量1000萬枚、牛幣發行量3000萬枚,就發行量而言,這些幣的發行量應當是較大的。我國流通紀念幣發行至今已有二十幾個年頭,發行的品種約七、八十套,發行枚數約一百多枚,有一枚/套的、有二枚/套的、也有三枚/套的。早期流通紀念幣發行量基本上在二百萬枚到五百萬枚之間,后期的珍稀動物幣發行量為600萬枚,一些人物幣的發行量為1000萬枚或2000萬枚,世界文化遺產1組~5組發行量為600萬枚到1000萬枚,臺灣風光1組~3組的發行量為1000萬枚,早前發行量較大的品種為“建黨”,發行量為9000萬枚,“植樹”的發行量為3000萬枚。新發行的四枚幣認購如此踴躍一定有其原因,如果不是發行量有優勢的話一定是價格有優勢,其實不然。流通紀念幣自1997年郵幣卡高峰后一直處于不斷向下調整中,目前的價格幾乎是較低的,如1000萬枚發行量的“臺灣風光”1組價格才19元(該套幣由2枚面值5元的黃銅幣組成),合計單枚才9.5元,且面值為5元的。“臺灣風光”2組也是如此,價格19元,2枚5元面值黃銅幣組成,面值10元,“世界文化遺產”5組發行量也是1000萬枚,價格19元,由2枚面值5元的黃銅幣組成。無論是制作精美度、題材還是發行量,“臺灣風光”、“世界文化遺產”紀念幣都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經典,設計、制作工藝一點不比后發行的四枚幣差,但價格卻遠低于世博幣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是大家對流通紀念幣的了解不夠,很多人對“世界文化遺產”流通紀念幣、“臺灣風光”流通紀念幣并不了解。在以往的流通紀念幣發行中,中國人民銀行并沒有像這次大張旗鼓地推廣,以致于流通紀念幣發行了那么多年而大家對它們卻并不了解。如果流通紀念幣能夠擴大宣傳,讓大家都了解的話,那又何必不買便宜的、不買好的而買貴的。論題材“世界文化遺產”和“臺灣風光”均好于“世博幣、環保幣及和幣等;論發行量前者也明顯少于后者;論發行年份,前者發行至今已有7、8年了;論市場消化沉淀,前者一定好于后者。出現這種價格倒掛的現象完全是大家不了解的必然結果。好在大家的收藏熱情高漲,認購踴躍,如果將這種人氣帶進盧工,帶進流通紀念幣的收藏市場,則早期的流通紀念幣也不是今天這個價。
其實流通紀念幣在收藏領域也曾經風光一時,97年時5元面值的珍稀動物——熊貓幣價格曾達400元/枚,5元面值的珍稀動物——金絲猴幣價格曾達300元/枚,華南虎、白鰭豚一對價格曾達400元/套。而如今金銀幣投資價值不斷被發現,收藏題材層出不窮;郵票又重燃戰火,猴票達到9500元/枚;紙幣在經過幾年的不斷瘋狂上漲后,價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流通紀念幣卻依然處于價格冰點。曾經有人說,流通紀念幣之所以價格上不去,是因為流通紀念幣太重。的確流通紀念幣很重,一件“臺灣風光”1組紀念幣按目前的市場價計,價格才38000元,(一件為2000套,共4000枚),而重量卻達100斤。但4版紙幣、5版紙幣整箱重量也不輕啊。如果按97年時5元珍稀動物幣400元/枚的價格計,1件“臺灣風光”1組紀念幣的價格為80萬元,那80萬元相對于100斤的重量就不顯得重了,到那時就應當拆件按盒賣(一件為10盒,1盒200枚),而每盒也要8萬元了。
流通紀念幣作為一樣大眾投資收藏品,其價值終究會被大家發現認可,如果擴大宣傳、引導,將大家通宵排隊的熱情帶進盧工市場、帶進馬甸市場、帶進郵幣卡市場,那流通紀念幣的投資價值一定會被不斷發掘再發掘。流通紀念幣作為收藏領域的一個品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它有著悠久的投資收藏歷史。投資收藏流通紀念幣也并不是中國人的首創,在國外收藏流通紀念幣的人數甚至超過了集郵的人,而且流通紀念幣的投資回報率在眾多投資領域的排名中一直是較高的,在美國流通紀念幣、紙幣的投資回報率是所有投資商品中最高的。
在當今高速通脹的今天,你應當采取何種投資方式?是存銀行嗎還是去追逐價高熱門的品種?50周年建國鈔發行量6000萬枚,很長時間里價格才55元左右,無人問津,曾一度被認為無投資價值,而現在僅一年多時間后其價格已達200多元。那你究竟應當在55元沒人要的時候購入還是在200多元大家哄搶時購入?回過頭來看,這應當只有唯一的答案。
如果看到大家通宵踴躍購買新發行的流通紀念幣,看到大家對流通紀念幣的高漲熱情,也許答案也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