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劉阿姨近來遇到一件鬧心事。
去年9月,她在銀行存了3萬元,準備今年底給兒子辦婚宴。沒成想,原來1500元一桌的酒席,不到一年光景就漲到了1800元。存了一年的定期存款,就算加上利息,也不夠二十桌酒席錢了,劉阿姨還要再掏5000多元。
不僅婚宴酒席漲價,菜市場什么都在漲。白菜、土豆、黃瓜、魚、肉……,眼看著記賬本上的開銷一點點漲上去,退休金卻紋絲未“漲”。劉阿姨連連嘆息:“存錢咋還成了負數?早知道這樣,就不存錢了。”
不斷上漲的物價讓劉阿姨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通脹時代,要讓自己賺錢的速度比通脹的速度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今年的生活水平不會比去年低。而放在銀行里吃利息,顯然已經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了。
劉阿姨決定把銀行里的錢取出來,理財!錢從銀行取了出來了,可往哪里投呢?
“房子不能買了。”劉阿姨說:“雖然說買房子以后還是能增值的,但現在國家限制房子投資。再說,現在的房價這么貴,我們這樣的工薪族很難買得起啦!”
“買國庫券?”劉阿姨想到了自己最常用的理財手段。回想2002年,劉阿姨買了2萬元三年期國庫券,期滿后賺了2000元,那是她有生以來最大的一筆理財收益。可劉阿姨并不滿意:“現在買債券不合算啊。你看,前幾年去銀行買國庫券,不認識內部的人根本買不到。現在呢,去了就能買到。說明啥?說明買國庫券的人少了,銀行不好賣了!”
還能買什么呢?“買保險吧!”保險推銷員時不時向劉阿姨灌輸投資連結險、分紅險這些術語。但精明的劉阿姨仔細算了算,保險投資期限長,算算年收益率,也就略微高過定期存款。投資黃金?劉阿姨搖搖頭:“現在金價漲得那么高,不是咱老百姓玩得起的。”
買股票?買基金?這是劉阿姨最頻繁聽到的建議,也是讓她最動心的建議 但“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到底入還是不入,劉阿姨猶豫不決。像劉阿姨這樣的退休一族,投資本金來自多年的積蓄,但缺乏專業知識,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股票投資的風險不容小覷。
然而,想到放在銀行里的“負存款”,看著節節上漲的物價,劉阿姨咬咬牙,最終取出攢了五六年的錢,加入了股民新軍。
可是,到了11月初,劉阿姨買的股票也只跌不漲,投入的5萬元,差不多只乘下4萬5千元了。
劉阿姨的投資經歷,更使我堅定了一個投資理念:有錢還是買點金銀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