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明顯不足,行情已跑到大家前面去了 wjhdda 今天去盧工,又見到了久違的地攤。地攤在場外空地上密密地散開著,隨意走走,問問價,感覺在出售一般都是近來上漲幅度大的或者相對偏的品種。稍微熱門的上漲不多的大都惜售。場外相對空氣好,大家邊聊邊練攤,這種氣氛已經很久沒有了,相對柜臺,地攤邊的聊天更有針對性,大家的話題相對也直接,何況,不少人都是曾似相識,或91年時的老郵商或97年郵市大戰時交易過。今天遇見格外親近或投緣,類同96年下半年場景。
感覺有人在急著出售最新版人民幣,整刀整捆的不少,見到一位老者,手拿著一捆一角新鈔約有五百或一千,人老了腰彎不了,他就直接從后上往地上平丟下去。也不在乎弄上灰塵。過了一會兒,不見人重視,又換一下地方如法泡制,仍不見得有人問價。
市場的價相對比網絡的低些,網絡可以成交的價,上海的盧工就不一定能成交。原因很簡單,網絡上面對全國,而上海相對貨多些,經過十多年的熊市,全國的郵品慢慢地向中心城市向主力集中。行情起來后,才會觸動中小城市,觸動中小投資者,現在開始才開始反向的分散。另外行情剛剛好起來,價位遠遠沒有到位,郵商與主力也不愿意在這個價位上大量賣出,因此相對倉位比較重,也影響了吸納的力度與積極性。
因此想到幾個問題:
地攤是觸動行情或者是深化行情的必有有的形式,集郵與收藏者都有交換與買賣的需要,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可能持有柜臺或者店面。拿到地攤來賣的一般都是想及時成交的,因此相對柜臺成交率比較高,成交活躍則是推動行情發展的必須。因此劃定地攤區域并進行管理,已經擺在郵市前面。面對洶涌而來的郵人,還有更多的事需要考慮:
一個是經營場地問題:郵市大潮來臨在即,各地場地從總體上準備遠遠不足,盧工新館的布局也沒有實施,靈石路似乎也沒有露天逃生樓梯,郵市處在三樓,一旦人滿為患時,安全也是個問題。不知道靈石路有關領導對此是不是已經在作出安排,前幾天一樓的花卉市場租賃到期將收回租賃權,那么之后這些場地如何安排,是不是可以作為郵市來臨時的后備場地呢?這個預備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盧工太小了,必然需要象靈石路這樣的大容量的場地作后備。但是這個準備是不是來得及,行情不等人的呀。特別是保安與防火與人員車輛進出的安全等問題,與當地公安等政!府部分的協調。相對盧工來說,靈石路的治安基礎是不是在一個層次上,另外如何協調與膨大花卉市場的關系。
類似的問題,各地可能都會有。
與之相聯系的有:郵市內的現金的存取或者說是不是可以物色銀行建立銀行營業場所?
餐館茶點商談場所相對比較高質量的保管空間以及包裝推車出租小工租用等待的附帶產業?
另外一個問題是老生常談,網上交易平臺的建設與創新。
與之相關的,是不是有人組織一個類似道瓊斯公司的公司,獨立于市場外的純粹的以報價或者郵市指數為職業業務標的?
另外是不是可以對主要品種(或者是一個板塊的領頭品種)嘗試的標準化交易?
當然對郵政來說,應該或者必須作的準備還更多:目錄與價格表;各地集郵專賣店的脫胎換骨建設;實施發行與監督的分離;執法的力度;對內部人的相對約束;對制假售假的打擊制裁;為建立一個相對“三公”的市場所需要的法規與條例。。。。。。
這么多年來,看到的更多是奇出怪的新品類新質地的郵品,而真正的制度性的根本性的建設遠遠地落在了后頭了。。。。。
是我多嘴,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的。我只是有些無聊,想到了就說出來。也談不上是拋磚引玉,只是希望行情走得好些,所參與的人中的多數能較安全參與并能讓多數人能夢想成真。。。。
上海王繼海(wjhdda)二○一○年十二月五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