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前進:敢問路在何方?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3日言論版文章:目前,中國的人均收入為3800美元,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收入標準。然而,盡管經濟學家和戰略家都在興致勃勃地循著中國的發展路線,預測中國經濟何時能趕超美國,中國國內的態度卻并不樂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認為,中國的增長“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當然,任何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線性的。縱觀歷史,在中等收入階段發展受阻進而倒退為低收入國家的例子數不勝數。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曾指出,二戰結束后,僅有少數國家能夠達到完全工業化的發展水平。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當中取得的進步是東亞增長模式一次成功的變異。該模式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遺留的條件下發端,如今已經耗盡其潛力。因此,中國的發展也到了關鍵的時刻:經濟結構調整過程雖然痛苦,但如若不實行,中國經濟將喪失良好的增長勢頭。
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些代價卻要我們的子孫后代來承擔。如今,我國的投資率達到了50%以上,這清楚地反映了我國的資本效率不高。對于如此之高的投資率,有兩方面的問題令人擔憂:一是地方政府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決策。二是房地產投資的發展占到了全部增長的近四分之一。
毫不夸張地說,一些地方政府簡直是自己挖坑自己填,只為創造GDP。結果只是一幢幢豪華別墅、政府辦公大樓和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中國省會城市的許多酒店甚至比西方大都會的五星級酒店還要奢華。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灰塵和煙霧籠罩著中國的各個城市,國內主要河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盡管中國的環保事業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砍伐森林和沙漠化的情況仍然十分嚴重。干旱、洪水和泥石流的爆發日漸頻繁,無情的開采正在迅速地耗盡中國的資源儲備。
中國的貿易和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已分別超過60%和30%,然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卻不能繼續依賴國外的需求。但不幸的是,出口行業為2000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使得中國對出口的依賴已經成為一種結構性依賴。這表明,減少中國的貿易依賴和貿易順差已不僅僅是調整宏觀政策的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迅速擴張,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但問題是中國是而且也只能是世界工廠——缺乏創新與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舉個例子,從量的方面看,中國今年汽車產量為1700萬輛,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國。但中國汽車制造商自主研發的車型在世界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卻微不足道。
在科技快速發展、創新層出不窮的時代,全球經濟圖景日新月異。如果沒有強勁的改革與創新能力,即使是經濟巨人也會存在致命弱點。一旦巨人倒下,必有為數眾多的人受到牽連。
事實上,在過去年30年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逐步拉大的貧富差距也是不爭的現實。長期以來,收入分配制度利于富人,政府不能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富人生活優渥,窮人水生火熱,兩相對比,致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如果中國不能及時解決其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中國的增長將不可持續。任何結構性的調整都會伴有陣痛。但是,拖得愈久,痛的愈深。中國今天的經濟地位為自己提供了機會之窗。但是窗戶很快會閉合,因為特定的改革政策獲益者正在發展成為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可不愿意喪失已經獲得的益處。
中國公眾最為痛恨的便是官商勾結。中國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吳敬璉稱之為“權貴資本主義”。對中國2011年及以后的領導層而言,打破權貴的“罪惡聯盟”是一項艱難的考驗。在中國當前的政治體制安排下,政治精英是好政府的先決條件。但是,政治精英已經被諂媚與犬儒的政治文化所腐蝕。所以,經濟要發展,政改要先行。
在國外,中國的崛起引起各種羨慕、嫉妒和猜測,甚至是公然的敵意。盡管中國政府多次否認稱霸,各國對中國的真實意圖仍然保持警惕。事實上,各國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新崛起的國家經常會打亂已有的國際秩序。當這個崛起的國家擁有13億人口,且意識形態與之相異時,這個國家的崛起無疑會引起更多的不安。
還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中國的崛起和其他經濟體崛起一樣,無疑符合各方利益,在未來,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利益攸關者,在氣候變化,全球失衡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改革等領域應當也必將扮演更加積極地角色。不必說,各國的互惠互利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