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 崔呂萍
本報典藏周刊上周五《2011,還有什么可“藏”的?》一文引發市場熱議。談論核心包括藝術品是不是商品、藝術品市場是精品本位還是資金本位以及如何看待市場繁榮下存在的諸多問題。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在他看來,收藏市場一直被一小部分真正的收藏家支撐,由于精品越來越少,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今年將再創新高。以下是本報記者對閆振堂的專訪。
北京商報(以下簡稱“商報”):2010年中國拍賣市場完美收場,單價過億的藏品并不難見到。但在市場繁榮的背后,有人說泡沫將爆,藝術品價格“大廈將摧”,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您預計,2011年藝術品市場將如何演繹?
閆振堂:有人說,去年股市、樓市雙雙走軟,市場中游資泛濫,總要找一個出口,于是就選中了中國收藏拍賣市場。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顯然缺乏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脈絡的把握。事實上,在新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破四舊”和“十年空白”,一大批藝術精品受到破壞。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時代發展、文化進步這兩個硬性條件齊備,人們對藝術品的喜愛程度與日遞增,一些企業收藏家、收藏愛好者更是不惜一切代價,搜尋藝術精品。在這一過程中,拍賣公司得以成長,精品價格不斷摸高,換句話說,是精品推動了市場發展,而不是錢。
2011年,藝術品市場還將繼續火爆,程度有望超過去年,精品價格會更高,天價將頻頻出現,一批潛伏多時的“好東西”將浮出水面,藝術品真正的價值將慢慢釋放出來。
商報:但您是否發現一個現象,即在國內拍賣市場單品成交價創新高之時,不少人士稱,中國藝術品價格還未達到這一水平,之所以能夠以上億元價格成交,其中難掩買家與拍賣公司之間的利益交換,甚至有洗錢嫌疑。
閆振堂:這個問題現在暴露得十分清晰。記得很早前我看到一篇報道,說在法國,一位買家花上億法郎購得一幅畢加索的油畫,當地媒體將其作為搶救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英雄予以嘉許,社會對這個人的評價也頗高。而換到我國,很多買家在斥巨資收購藝術品時,都采用匿名方式,為的就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受非議。
說收藏家買藝術品是洗錢,但截至目前我們沒有聽說哪位收藏家洗錢罪成立,說利益交換,我們也很難見到哪個著名拍品頻頻亮相拍賣會。以掙錢為目的的收藏者的確存在,但絕非主流。
商報:如果誠如您所說,我們的市場將越來越好,那有一個問題要征求您的看法。與天價成交相比,拍賣公司對于拍品的不保真令市場擔憂。從歷史角度看,幾乎每一次收藏盛世都“成就”了大量贗品。而市場上充斥的大量所謂“鑒定專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閆振堂:先回答贗品的問題。幾乎所有收藏家都交過“學費”,一些大家藏品數量過萬,都曾向我坦言,藏品中有70%是真品就算是自己的成功。這方面我們也曾聯合拍賣公司做拍品保真,但的確難度重重。我們想借助科學儀器對藏品的年代、質量進行檢測,但儀器也是人設計的,很多參數并不具備歷史數據支持。更重要的問題是,拍品種類繁多,即便我們生產出能夠檢驗畫卷真偽的設備,對于瓷器、青銅器等其他藝術品,我們仍缺乏鑒定標準。
你所說的“鑒定專家”,據我了解,截至目前沒有一個部門有資格向個人頒發鑒定專家資格證書。但市場上、大眾傳播平臺上,的確隨處可見鑒定專家的身影,這些人的水平沒有人去衡量過,因此可信度不高,僅供參考,大主意還得買家自己拿。
商報:還有個問題和您討論。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午夜打開電視,很多頻道都在做有關藝術收藏的廣告。推銷所謂主題收藏品,諸如玉璽、畫卷、紀念章,廣告中有時提到“經中國收藏家協會監制”,這一現象是否合規?
閆振堂:收藏市場中物以稀為貴,有些藏品,例如《清明上河圖》,大家耳熟能詳,但事實上,有幸親眼得見真品的人少之又少。為此,文物監管部門曾提議,對該畫卷進行一次仿制,并由中國收藏家協會監制,限量仿制若干套,這樣的行為完全是為了滿足收藏家的需求。同時,在我們監制之下,不會濫發、不會粗枝大葉,生產出的藝術品同樣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這樣的行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是認可的。
但現在一部分藝術品廣告中充斥大量煽動人們購買的情緒,假托中國收藏家協會名義,或找來幾位所謂的文物、藝術品工作者幫助宣傳,產品質量粗劣,選料大打折扣,概念含混不清,這樣的產品屬于這一領域的次品,收藏愛好者盡量別碰。
商報:新的一年已經啟程,您作為文化界、文物界以及收藏界的元老級人物,對藝術品市場寄予怎樣的期望?
閆振堂:在搶救、保護文物藝術品方面,大家之前做了大量工作。但新一年的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還疏于管理,雜亂無章,制假無罪,賣假不罰。另一方面,不少境外人士不擇手段地與國內盜墓、盜撈、盜竊分子串通一氣,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他們的“收藏”行為使得我國大量文物有流失的風險。這些問題雖然并非我們一個協會、一個收藏家能夠解決,但我們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發揮力所能及的作用。
對于民間收藏家,我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執著與熱情,也希望大家在收藏精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過,在收藏過程中要善于學習,藝術品市場是小眾市場,與股市有本質區別。這里面交的學費遠遠超過股市,因此要知其門道,不圖熱鬧。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中國收藏家協會的各項工作,共贏共發展。
閆振堂,執著的文物保護者、嚴謹的文化傳承者。曾在“文革”后擔任文化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按照當時150元的賠償上限,經其手向在“文革”中遭遇書畫抄沒的個人共賠償40萬元。上世紀90年代在國家文物局工作時,曾親筆簽批以1000萬元國家資金購買《張仙十俑圖》并藏于故宮博物院,創造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收藏拍賣市場第一個天價。
擔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以來,與全國各層次收藏家結友,被業內稱為“比皇帝還富有的收藏家”。
1935年出生于山西呂梁一個耕讀家庭,自小受家庭環境影響練習書法,追求“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劃,寧直率勿安排”的書法藝術觀點,而順其自然也是他一生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