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強心針維持不了多久
本拉登被擊斃,是一個政治大事件,并不是重大的經濟事件,市場走出一日游行情。本拉登消失并不意味著全球經濟通脹時代的結束,反而意味著另類多事之秋的開始。當全球政治、經濟失衡,總是一個事件引領另一個事件,一個領袖帶出一隊手下。
市場長期內對于本拉登事件做出強烈反映,美元上漲、黃金、白銀與原油價格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月2號,美元沖破73.04之后回落,到北京時間19點15分報于72.98。5月2日,現貨黃金價格開盤報1,554.80美元/盎司,最高報1,559.20美元/盎司,最低報1,539.90美元/盎司,截止北京時間19點28分,報于1557.10美元。同時段的現貨白銀開盤報43.37美元/盎司,至15:55,最高報45.30美元/盎司,最低報42.45美元/盎司,白銀現貨價早盤11分鐘內下跌12%,走出可怕的黑色早晨行情。
市場對于激素的反映不會持續太久,任何一個不健康的市場,都需要不斷地注射激素才能興奮,正如美國需要不斷強調強勢美元,而中國證券市場需要不斷發表昂揚的主流評論。在激素注射之初,市場對于未來產生了美妙的幻覺——美元強大無比,通脹不是問題,等到最初的麻醉作用消失之后,一切回歸現實,幻覺只能維持一天時間。
美元的弱勢將是長期的。
股神的判斷是美元購買力將繼續下降。在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隨著通脹率的上升,美元購買力將不可避免地下降,但并不代表世界末日:“我恨通脹,但多年來我們對它已經適應。”巴菲特不懷疑美國將提高債務上限,負債還會上升。不過,美國有應對之道,美國能夠通過發行更多貨幣覆蓋自己的債務。“相對于那些被束縛于一種它們不能控制的貨幣的歐洲國家,這是一個巨大優勢”,唯一真正值得擔心的是通脹。巴菲特的理念似乎與格林斯潘如出一轍,負債是問題,但不算大問題,美國可以憑借美元的鑄幣稅賴帳,值得擔心的是美元購買力過度下跌,換句話說,美國國內通脹急速上升。
美元購買力持續下降,美國需要做的是控制通脹速度。
最近,美國汽油均價正在接近4.11美元/加侖的歷史最高紀錄,這引發了美國國內民眾越來越強烈的反彈,受關注程度已經超過白宮認為是更加緊迫債務上限問題。美國對歐佩克減產表示不滿,并且以貨幣、金融與軍事力量,顯示目前沒有貨幣可以取代美元的地位。
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高位,引發美國國內矛盾,非美國所愿;但大宗商品下挫導致全球經濟緊縮、并且使中國等國家在低成本下發展制造業,同樣不符合美國發展制造、促進出口的經濟戰略。因此,毫不奇怪,我們看到了美國一方面以寬松的美元在長時期內緩慢地拉升大宗商品的價格,一旦大宗商品價格在短期內急劇上升,使美國核心通脹率接近2%,美國必然出手打壓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農產品對農業大國美國不是問題,事實上,近期全球農產品期貨價格下挫,反觀中國國內,通脹壓力上升而出現了菜賤傷農的悲劇。
其他國家有各自對沖美元貶值的絕招。
歐元區致力于維持貨幣信用。今年2月宣布辭職的德國前央行行長韋伯在5月2日的離職講話中,自豪地表示,受有利的大環境與2008年之前進行的改革支撐,德國出色而成功的抵御住了08年金融危機。德國繼續呼吁注重央行的信用,他指出,08年金融危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能夠成功抵御此次危機,主要得益于德國央行與歐洲央行(ECB)的信用,且央行信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盡管此次危機的最終結果還不確定,但央行信用與更嚴格的政治方針將是未來歐洲貨幣政策發展的基石。
對于產油國而言,對沖美元貶值的方法就是減產提價,使原油價格上升,以對抗美元購買力的下降。在金融危機之時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機的美元貶值時代依然如此。中東不同重演1973年原油價格跳升的舊戲碼,此次的原油價格上升將會是震蕩中溫水煮青蛙的模式。
對于中國、東南亞等工業國而言,一方面是央行參與市場抵御匯率上升,國內加息,另一方面是參加全球并購,獲得資產收益。未來將是并購大年,無數中小企業將因為不公平的貨幣被迫退出市場,而其他大企業將參與全球資產與品牌、技術的并購,在困境中求生。
紙幣不值得信任,只有實實在在的資源、好的企業才值得追求。
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