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超發以及投機行為
金銀身價暴漲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錢發得太多了。
古今中外在很長的時期內,金銀最大的職能是商品交換的等價物。紙幣發行以來,黃金的職能由交換的等價物轉變成貨幣發行的標的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前的“金本位”時期,黃金是固定匯率下的國際貨幣發行和流通規模的約束。當“金本位”解體后,紙幣發行不受黃金儲備的約束,黃金與紙幣形成相對價值比較關系,即所謂避險工具。紙幣發行過多,貨幣呈現貶值態勢,人們用持有黃金來規避貶值風險,黃金價格就會上漲。
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發行2萬億超量貨幣,黃金價格從2008年第四季度底的790美元左右上漲到2011年4月底的1565美元,上漲幾乎一倍。去年9月10月間,美聯儲宣布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金價沖破1400美元的大關一路上行至歷史最高水平。
金銀身價暴漲其次的原因是投機行為所致。美國的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向金融機構購買所持有的國債,實際上是向金融機構注資,由此大規模增加了金融資本。影子銀行的金融資本的逐利性非常強,其在資本市場獲取風險交易的同時,大規模進入商品市場,把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糧食、有色金屬,當然也包括黃金白銀,變成了投資品。
當商品被金融資本改變屬性以后,商品的價格就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了。因為,金融資本既沒有對這些商品的需求,也不需要供給,更重要的是金融資本的目的就是“賺錢”,“賺錢”是沒有止境的。也就是說,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是因為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是有最大效用滿足度的,達到了最大效用以后,價格就得降下來,價格不可能無限上漲。而且,黃金白銀的避險保值作用,在美元貶值趨勢確認后應該是一次性的。
但是金融資本“賺錢”的目標是沒有“最大”效用的,只有更大效用。只有在投資品上漲的態勢下漲得更高,下跌的態勢下跌得更低,金融資本才能不斷“賺錢”。芝加哥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已經證實,2008年上半年油價上漲,70%是投機行為推動,2008年下半年油價下跌,80%是投機行為造成的。
我們注意到,在經濟并未強勁復蘇的大環境中,美元貶值態勢已經非常明顯的情況下,金融資本反復使用“貶值”的同樣的信息,把本應一次性到位的避險保值的概念變成不斷調動資金的投機行為,推動金銀以及本沒有基本面支持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制造賺取價差的機會。2008年下半年,油價從147美元的高位跳水至34美元,是一個投機行為推動的反向賺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