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開國紀念銀幣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反龍
本報記者 汪敏華
最近,上海拍賣行網站公開向社會征集錢幣,并將于下月18日舉行錢幣拍賣專場,其中重頭戲就是晚清、民國機器鑄造的銀元。近5年來,上拍為錢幣開拍賣專場,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拍賣行向來被視作收藏投資市場的晴雨表,收藏投資界追捧什么,拍賣市場就會投其所好拍什么。專門征集錢幣,開錢幣拍賣專場,這都是因為:古錢幣價格上漲,尤其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機制銀元,更是惡狠狠地漲。
機制銀幣成新寵
宣統三年的大清機制銀幣和袁世凱像銀幣,是晚清和民國機制銀幣中最具收藏人氣的。
上海收藏協會副會長、上海拍賣行副總經理陳克濤介紹,清朝用機器鑄造銀幣的歷史始于光緒時期。光緒二十九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 《整頓圜法章程》十條條款,當時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下,實行了銀本位制,所鑄銀幣背刻鑄蟠龍紋圖案,民間稱其“龍洋”。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在流通中按個計數使用,以元為單位。
但因為各省督撫自謀利益,不與中央配合,在銀幣鑄造上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清廷始終無法統一幣制。宣統二年大清幣值則例頒布后,于宣統三年 (1911)鑄出全國統一的大清銀幣,這是清政府于宣統三年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制造的,當時一圓銀幣有五種版式,分別為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和曲須龍,新幣面額為一圓、五角、二角、一角四種。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于是大部分新版銀幣夭折,只留有少量樣幣。因此,在收藏投資市場上很是走俏。宣統三年銀幣形式多樣共有5種,第一種是宣統三年大清長須龍銀幣,1911年由天津造幣總廠鑄。長須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是最具人氣的版別,真品存世極稀。第二種是宣統三年大清短須龍銀幣,是由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發行的新版銀幣,因龍須到幣面上的字體上部,較長須龍的龍須短而命名。此幣品種屬樣幣,鑄量稀少,屬大名譽品。第三種為宣統三年大清大尾龍銀幣,因圖案中的龍形尾部鑄刻較大而命名,龍尾紋飾多達12條之數,鑄量稀少樣幣,很少在拍賣中出現。第四種是宣統三年大清反龍銀幣,1911年由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試鑄,未發行,因龍形圖案與其他銀幣龍尾方向相反而得名。此幣亦屬樣幣,鑄量稀少,極為珍貴。第五種為宣統三年大清曲須龍銀幣,因其圖案中龍須呈 “S”形彎曲而命名。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中,真正公開發行進入流通領域的大清銀幣只有曲須龍一種。現在人們手里收藏的多為此幣種,曲須龍背面英文后有一點的,俗稱英文后無點者為,前者發行總量在曲須龍宣統三年銀幣中僅占15%左右,所以 “有點宣三”較 “無點宣三”的價格要高。
民國建立初期,只少量發行孫中山像 (俗稱小頭下五星)和黎元洪像(戴帽和光頭兩種)開國紀念幣,全國各地仍沿用前清銀幣。民國三年(1914年),國幣條例公布,各地造幣廠請領天津總廠所頒之袁世凱像銀幣,廣鑄流通全國。袁像銀幣一套共四枚,其中壹圓型主幣成色0.8900,重量26.4克,俗稱袁大頭,三種輔幣成色均為 0.7000,一角型重 2.7克,二角型重5.4克,中圓 (半圓)型重13.6克。民國前期的銀元貨幣大體上是袁大頭,以及一脈相承的孫小頭和船洋等全國統一貨幣。但民國時期軍閥割據,黎元洪、段祺瑞、張作霖、徐世昌、曹錕等都鑄造過銀幣。
漲勢讓人跟不上
上海拍賣行下月推出的錢幣專場拍賣會,其平均估價相比去年,基本都翻了一倍。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宣統三年大清反龍”銀幣樣幣,其盤龍圖案精美,鑄模深打,龍鱗、云紋刻畫細致,五彩包漿均勻,字體韻味十足,齒邊銳利,品相甚美,屬于完全沒有使用品,被錢幣專家稱之為 “不可多見的珍品”,拍賣底價為100萬元。據悉,北京誠軒拍賣行曾經拍過同一品種的樣幣,其價格如 “芝麻開花節節高”,2006年春拍為18.7萬元, 2007年春拍為29.1萬元, 2010年為44.8萬元。僅僅1年,該品種銀幣樣幣拍賣價上漲何止1倍。
記者發現,拍品中,晚清民國機制銀幣的價格成千上萬者不稀奇,比如民國黎元洪無帽 7錢 2分銀幣起拍價8000元,宣統三年一角銀幣起拍價3000元,民國三年甘肅袁世凱一圓銀幣起拍價4萬元……而一般來說,拍品底價至少比市場價低20%。有時為了拍賣會起 “蓬頭”,起拍價甚至只有拍賣底價的一半,比如宣統三年曲須龍銀幣拍賣底價為10萬元,但起拍價為5萬元。
拍賣價漲得快,市場價更是高。陳克濤介紹,民國三年、九年、十年的“袁大頭”因為存世量多,且大多在市場上使用過,因此其在收藏投資市場的價格長期以來比較平穩,在2005年前的十多年里,一枚價格僅為六七十元;2006年開始價格抬升, 2009年漲到260元左右, 2010年初漲到了450元。當時,藏家們已經覺得頂了天了,不可能再漲了。沒想到,今年 “袁大頭”竟然一飛沖天,漲到近800元一枚。據悉,目前在收藏市場上, “袁大頭”已經是有價無市,所有商鋪只收不賣,期待后市價更高。
銀元走俏有原因
陳克濤介紹,導致晚清和民國機制銀幣火爆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價格影響價值。國內外貴金屬市場近一年來價格暴漲,學者宋鴻兵分析,白銀價上漲最主要的動力源于供求關系的不平衡。據稱,去年全球白銀存量僅有3萬噸,而黃金存量接近16萬噸,市場上的白銀比黃金要少得多。而銀元的制作材料就是白銀,一枚 “袁大頭”的標準重量均為七錢二分,成色為89% (即含銀89%、銅11%)。目前現貨白銀每克折合7.9元,其原料銀就折合186元人民幣。而 “袁大頭”集收藏價值與金融價格于一身,這也是它之所以如此受追捧的原因。
二是物以稀為貴,晚清銀幣已有百年歷史,存世量較少,宣統三年的大清機制銀幣除曲須龍外,其余四種都是樣幣,更是稀少,部分已經流向海外,因此其收藏價值愈來愈高。
三是眾人拾柴火焰高,隨著銀幣市場的火爆,各方面的資金大量介入,大量收購銀元者日益增多,自然導致銀元價位大幅上揚。
四是商家對銀元只收不賣,奇貨可居,加大了銀幣收藏市場的供不應求,致使銀元價格一路上升。
未來市場走勢如何?有專家表示,只要通脹預期存在,有 “硬通貨”之稱的黃金就會給力。同樣,白銀也是 “硬通貨”,其走勢也依然會樂觀。高賽爾金銀首席分析師王瑞雷表示, “袁大頭”短期沖得有點急,但長期還是值得投資。
收藏莫當 “冤大頭”
專家介紹,相比樣幣的稀少和珍貴,晚清機制銀幣中曲須龍流通幣比較多見,目前一枚價格幾千元,收藏者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受到很多中低階層收藏者的喜愛。
晚清民國銀元成收藏熱點,作假自然就趨之若鶩。如何避免當 “冤大頭”,專家以目前收藏最熱的 “袁大頭”為例,可使用三招鑒別真假 “袁大頭”:
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 “袁大頭”的正中心,吹銀幣邊緣,真幣的尾音悠長而清亮,而假幣幾乎沒有響聲,且聲音尖長。
稱――“袁大頭”真幣重量一般在26克左右,文圖精確且包漿自然。而“袁大頭”假幣要么因為含銀量偏少而分量不足,要么因為摻有其他材質而超重。
試――用化學方法檢驗。在 “袁大頭”真幣上沒有圖案的地方,點一小滴硝酸。然后用布擦去化學反應沉淀物,仍然會看到銀白色的表面。而 “袁大頭”假幣與硝酸反應后,會生成其他顏色的沉淀物。
如何鑒別晚清銀幣中最具收藏人氣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
看――可用放大鏡觀察,凡底面不平,底面較淺,有微小麻點或齒點,圖案沒有立體感,龍鱗、文字筆畫有粘連,細小處鑄刻模糊粗糙,銀幣較薄者即可斷定為仿品。銀幣真品品相較好的,表面一般會有七彩光,包漿自然,前面字體流暢,背面圖案清晰,細小處也可辨別,底面下凹較深,與仿品一比較就可察覺出不同之處。
聽――用放大鏡觀察較難識別的,可用輕擊聽聲音來辨別,仿品聲音大多偏尖、偏長,真品聲音適中。
除此之外,還有薄厚、輕重區別。
陳克濤提醒,在收藏市場上,品相是影響收藏價值和價格的重要因素,沒有使用過的銀幣與使用過的銀幣相比,兩者價格天差地別,比如已經使用過的普通版 “袁大頭”市場價約為700元-800元/枚,但完全沒有使用過的 “袁大頭”市場價可高達1萬元/枚。因此,對銀幣收藏還是頗有講究的,最要緊的是避免磨擦保持其表面的光亮細潔精美,用手拿時應該拿邊緣而避免接觸其幣面;不要把銀幣摞成一疊,每枚銀元之間宜用軟布、軟紙隔開,更道地一點可用塑料封套,以不接觸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