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如何走仍是難題
不過,不少經濟學家注意到,隨著近期圍繞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韓國經濟已出現增長降溫的跡象;另一方面,通脹壓力仍不容忽視,這會給央行的政策抉擇帶來兩難。
本周初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2%,環比增1.3%,低于預期的1.4%。有分析認為,受高油價等因素影響,韓國國民總收入出現惡化,韓國國民實際感受到的經濟景氣度有所下降。
央行在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指出,部分歐洲國家不斷加劇的財政問題,加上油價的波動,仍對經濟構成重大的下行風險。央行指出,未來的政策抉擇,將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加大對穩定價格方面的側重。
事實上,野村證券在周五的會議之前曾表示,考慮到韓國經濟近期的增長放緩,取消對6月份加息的預期。野村注意到,4月份工業產出意外下降,表明韓國“出口穩健但內需疲軟”的雙速經濟正在放緩。鑒于此,野村認為,在經濟增長下行與通脹上行風險之間,相信韓國央行將更多關注前者。
給韓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帶來更大難度的是該國持續上升的國民負債。第一季度,韓國家庭負債總額首次突破800萬億韓元。一方面,低利率刺激了家庭借貸和消費,推高資產價格;但與此同時,加息也會令家庭負債的利息負擔加重。
經濟學家注意到,韓國央行的困境并非孤立現象,而是很多增長相對較快的新興經濟體的共同麻煩。盡管經濟“逆風”強勁,但本月以來,已有泰國、波蘭、巴西等多個經濟體宣布了加息。
世行本周呼吁新興經濟體加快采取措施為經濟降溫,規避過熱風險。該行指出,很多新興國家的實際利率仍很低,甚至是負數。世行建議中國、印度及巴西等增長快速的新興經濟體繼續加快加息步伐,并輔之以財政和匯率政策,以有效控制通脹。
但另一方面,加息也會帶來副作用,比如熱錢的流入以及本幣的升值。在近期全球經濟重現回軟苗頭的大背景下,各國更加難以做出選擇。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新興經濟體可能稍稍放緩緊縮步伐,比如,本周三宣布今年以來第四次加息的波蘭就表示,將暫停收緊政策。另外,印度可能再加息一次就暫停本輪緊縮。
對新興經濟體來說,有一個好消息是,近期全球通脹的兩個主要推手——食品和能源價格增長正在放慢。油價目前較年中高點回落10%以上,而聯合國編制的5月份全球食品指數也較4月份小幅下降,不過該機構預計食品價格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