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舞臺,一年一啟一落幕。子鼠值歲,丑牛接班,寅虎繼任,卯兔候補……此生肖,彼屬相,十二年一登臺,十二歲一循環。”隨著農歷丁亥豬年的臨近,各種形態、各種材質的生肖藏品開始大受追捧,不僅僅是收藏者,更多的購買者也已經開始注重生肖文化的收藏價值,形成了一股生肖文化收藏的熱潮。怎樣更好地理解生肖這一獨特的中國民俗?本報走訪了成都市委黨校文史教研部主任、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文化特約研究員徐昌義先生,為廣大讀者全方位講解生肖文化。
關鍵詞:生肖、屬相
徐昌義先生稱,十二生肖又名十二屬相,是以十二種動物為名稱的紀時方法。這樣,每一個人的出生年份總會與12種動物中的某一種動物相對應。根據考古和文獻資料,十二生肖或十二獸的聯綴排列,可遠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甚至更早的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據考古所見《日書》,秦代已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獸聯系起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配屬關系,為十二生肖植入了深厚的天文學背景,使生肖與物候變化、命運遷移的種種聯系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可以說,十二生肖是古代先民有關自身生命從何而來和命運將走向何處等等問題的原初見解。
中國人在談論年齡時,常會以“屬什么”來相問。正是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十二種動物精靈,形成了如此規模博大的感情傳遞氛圍,并且能使生肖文化人的精神、命運和情感,緊緊牽連在一起,構成了每個人永生剪不斷的文化情結。
十二生肖蘊含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憧憬,飽含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吉祥福喜的寄托之情。生肖文化的一個積極因素是吉祥祝福。中華民族自古善良,被譽為“禮儀之邦”,以思想表達、精神追求、感情傳遞、心理祈盼為目的的吉祥文化,內容廣泛、豐富而濃厚,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肖屬相作為與每個人伴隨一生的動物形象,既是一個人的出生符號、銘記年歲的依據,也是一個人相伴一生的吉祥物,被人們賦予許多美好的祝愿和心靈的祈求。
關鍵詞:本命年
古代的人們結婚生子后,不用戶籍登記,對平民百姓來說孩子出生那年的年號記住記不住倒是無所謂,記住孩子的屬相就可以了。因此,屬相起到了強化記憶的作用。這種對年齡特殊的記憶方法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所以每過十二年就是一個小循環,每過六十年就是一個大循環(一個花甲子)。這就是說人人每過十二年就會遇到與自己出生那年相同的屬相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本命年。
古人認為,人的一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走卒都會有個七災八難,民間普遍也認為本命年為兇年,是人的生命歷程中的一道“坎”。這種喻示無疑會對人的心理發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們趨吉避兇的心態有如與生俱來。人們為什么對本命年有這種畏懼心理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命理學說的影響,生活中確實有人在本命年遇到了多多少少不遂心的怪事,著名作家劉心武在《關于本命年》一文中也認為,從人的心理發育的角度上看,本命年在人的生命進程中往往會成為一個大“坎兒”,構成了一個危險期。對于本命年的看法,眾說紛紜,孰是孰非,難有定論。
關鍵詞:生肖藏品
由于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征,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衣,或系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也有的人買了金做的屬相物件來保佑自己平安度過本命年。
記者昨日從四川省夢虎珍藏品公司獲悉,進入2007年后,生肖藏品已經成為銷售主流,其中包括賀歲金銀數碼U盤、生肖奧運紀念卡、生肖生財、豬年金銀幣(章)等。“生肖文化凝結著中國人特有的情感,應該加以發揚光大”,該公司總經理戴小龍稱,早在2005年末,夢虎成都琴臺路旗艦店正式開業之際,就舉辦了“四川首屆生肖文化精品展”,展出了猴票宗師黃永玉的《生肖瑰寶》郵票底稿以及其它百余件生肖文化精品。
1980年2月15日,名為“庚申年”猴票的中國首枚生肖郵票誕生了。第一枚生肖郵票的誕生,成為新中國郵票神話的開始。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庚申年”猴票得到了郵市前所未有的追捧,經濟價值扶搖直上,從當時8分錢的面值,一路飆升,最高價曾達到每枚1600元左右;全張80枚猴票更是從當時的6.4元暴升至最高價20多萬元,而且往往是有價無貨,“一版”難求,民間甚至傳有“一枚猴票一臺車,一版猴票一套房”的佳話,創下了新中國郵票升值最快的紀錄。由于“庚申年”猴票的帶動,生肖概念超越了郵市,成為收藏界的一個主流板塊。“庚申猴”培養和帶動了無數收藏愛好者,它所帶來的投資示范效應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收藏投資理念和風格。
生肖藏品多樣化 收藏選擇要慎重
近兩年,三套分別以現當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與范曾“十二生肖”畫作為主題的紀念幣相繼發行,為生肖藏品市場添了三把“火”。據悉,十二生肖貴金屬紀念幣只是生肖藏品門類中的一小部分,其他諸如生肖雕塑、生肖電話卡等以生肖為題材的藏品也層出不窮,生肖藏品市場異常火熱。
寫于2007年
整理自中國集幣在線幣市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