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官銀號紙幣略談 |
發布日期:13-09-21 08:28:3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羽木 |
清朝末年,隨著中央財權的旁落和國勢的衰變,地方財權的膨脹呈不可阻擋之勢。1905年盛京將軍趙爾巽創辦奉天官銀號,資本沈平銀30萬兩。1909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將其改組為東三省官銀號,資本增加到沈平銀60萬兩,兼理東三省金庫及貨幣發行權。其《章程》規定:“東三省官銀號系政府官有營業,為活動三省的金融機關,并代理政府國庫。”總號設在奉天,周克昌任總辦,楊寶云為總經理。經營業務包括存款、放款、匯兌、期票、代理委托并保管有價證券和貴重物品等。 東三省官銀號成立后,資金規模、業務范圍在曲折中不斷發展。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整頓金融,實行奉大洋本位制。1918年資本增至奉大洋100萬元,1919年增加到140萬元,1923年4月又增至500萬元。為了統一東北地區的紙幣發行,進一步控制金融,1924年張作霖決定將東三省銀行、奉天興業銀行并入東三省官銀號,增資為奉大洋2000萬元,總辦是彭賢。發行的貨幣不僅流通于東北三省,還延伸至熱河、河北、天津、上海等省市。張作霖執政期間,東三省官銀號分號一度增至99處,但由于業務不多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先后撤銷了21處,剩余78處分號按業務量大小分為四等。其中一等3處,二等9處,三等21處,四等45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扶持溥儀成立偽滿洲國政府。1932年6月15日,偽滿政府將東三省官銀號、吉林永衡官錢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及邊業銀行合并,成立偽滿洲中央銀行,于7月1日正式營業。至此,東三省官銀號最終停業。存在的二十六年間,東三省官銀號共發行東錢票18種,銀兩票3種,龍元票7種,奉小洋票8種,奉大洋票3種,一二大洋匯兌券8種,國幣現大洋票4種、小洋票3種,聯合準備庫大洋票2種,計9類56種。 ![]() 1924年東三省官銀號十元匯兌券 橫式,票幅為166×85mm。正面以淺綠色圖案為主,中央主體部分飾暗紅色花額。花紋長方框四角各斜書“十元”字樣,中間上方正中由右至左橫書“東三省官銀號匯兌券”,行名左右斜下側書票號和冠字“X542126C”。中間長方形開光內是北海善因殿圖案,該殿是白塔正前方一座小巧玲瓏的殿堂,屬白塔山上永安寺的組成部分。圖案右左兩側分書漢字和數字面值,下方豎書一段文字說明,內容是“此券每元作奉小洋十二角,在東三省通用,并作匯上海規銀”。該券由美國鈔票公司承印。背面紅色圖案,行名、文字說明和印刷公司都用英文書寫。 該券因每元作奉小洋十二角,故名“一二大洋匯兌券”。1917年11月,東三省官銀號為緩解奉大洋票兌現大洋的壓力,呈議幣制改革,報財政部簽批印制發行以上海規元銀為本位的“一二大洋匯兌券”,由財政部印刷局印制500萬元,并在北京、天津、上海通匯銀號儲存匯兌準備金,以作承兌,面額分一元、五元、十元三種。1924年7月,東三省官銀號又發行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新版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匯兌券。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東三省官銀號成為奉系軍閥籌措軍餉的金融支柱,其紙幣伴隨著奉系軍閥勢力的擴張,流通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自1917年11月至1929年8月,一二大洋匯兌券先后由財政部印刷局、美國鈔票公司、東記印刷所、商務印書館40多次印刷,總額達50多億元,成為奉票印制發行量最多、信譽最壞的一種紙幣。1932年7月,偽滿中央銀行以偽滿幣一元合匯兌券50元的比價回收了94967.3萬元,連同庫存票396783.3萬元,全數銷毀。 ![]() 1929年東三省官銀號十元券 橫式,票幅為167×84mm。正面淺綠色圖案,花紋長方框四角各書“十”元面值,中間上方正中由右至左橫書“東三省官銀號”,行名左右斜下側書紅色票號和冠字“A187630A”。正面圖案是北京香山雙清別墅。香山是北京西山香爐峰下的一片山坳,因為風景秀麗,自金代開始成為皇家苑囿。山坳南緣山坡有兩股清泉流出,清乾隆帝曾在此題刻“雙清”二字。1920年原國務總理熊希齡創辦香山慈幼院,在此建成住宅,因稱雙清別墅。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河北西柏坡遷北平,曾駐香山靜宜園辦公,毛澤東在雙清居住半年,指揮橫渡長江,與各方人士商議籌備建國。圖案左右兩側豎書“十元”面值,下方書“憑票即付國幣十元”字樣,并鈐“東三省官銀號”和“總辦之章”兩枚篆體朱文方章。該券由美國鈔票公司承印,加蓋“天津”地名,表明流通范圍。背面亦為綠色圖案,面值用中英文和阿拉伯數字表示,行名、印刷時間、“天津”地名、印刷公司則用英文標明。 該券以現大洋(銀元)為本位,又稱“國幣票”。1928年東北易幟后,張學良主持東北政務,對東三省官銀號進行了改革。1930年10月,發行“國幣”現大洋券,面額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七種。票面上時間印為民國二十八年。該票一元折合一二大洋匯兌券五十元,政府征稅、收租一律改收現大洋票。1930年現大洋票流通量為2122.7萬元,1931年為3034.7萬元,1932年3842.2萬元,后為偽滿洲中央銀行以偽滿幣一元合現大洋票一元比價收兌銷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