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需券五元 |
發布日期:14-02-24 08:35:5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李林翰 |
1926年7月4日,為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愿,順應人民要求結束軍閥混戰、實現國家統一的時代潮流,國民黨中央在廣州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決定出師北伐。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揮師北上。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當時,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實際控制北洋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淪為附庸,占據兩湖、河南三省和河北、陜西,直系軍閥后起之秀孫傳芳則占據長江中下游地區。國民革命軍決定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后消滅孫傳芳軍,最后消滅張作霖軍。
據有關資料記載,為了籌集巨額軍費,滿足戰爭需要,北伐軍一共印制了七種軍用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需券即為其中之一。這張五元券,票幅150×83mm,由長沙同益印刷公司代印。正面紫色圖案,長方框四角花符內斜書“五”字,上方正中橫書“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需券”,其兩側是紅色票號308936,中間開光內是農耕圖案,圖案兩側花符內豎印面值“五元”,并有“完糧納稅”字樣。左右兩側近邊框處書“中華民國十五年印”,下方印有“通用大洋五元”字樣,左右各鈐一枚“軍需處章”篆體朱文方章。 背面淺黑色圖案,除英文券名、面值外,印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布告”,交代了軍需券發行的原因、種類和功能。內容如下: “為布告事,照得吾軍興師北伐,得民眾同情,不期月而湘鄂贛三省次第克復,惟是大戰甫定,余孽未靖,偃戈尚非其時,而后方運濟餉糈,迢迢數千里,極感為難。茲為臨時周轉計,由本部發行五元、壹元、貳角、壹角軍需券四種,完糧納稅、懋遷有無,其效無異現金,一俟戰事結束,是項紙幣悉由本部收回。如有奸商叛徒壟斷折扣者,一經查覺,嚴究不貸,為此布告商民人等一體周知,切切此布。中華民國十五年十月 總司令蔣中正。” 由于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占領湖南、湖北、江西的大部分地區。因國民政府以兩廣為基地,前線軍餉單靠廣州運輸接濟,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因此蔣介石決定發行軍用票以解急需。 但是,當時廣東國民政府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和財政部,宋子文任央行行長兼財政部長,按道理說不應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發行鈔票。但身為前方統帥的蔣介石自有理由,這從他9月12日給宋子文的電報可以看出,“湘鄂皆以大洋為本位,所發毫票,無法活動”,若不能及時補充軍餉的話,“前敵軍需將成麻木”。因此,蔣介石在長沙印制了500萬元軍需券,由稅收和不動產作發行保證。可能印刷時沒有考慮到戰事會進行得這么順利,因此印制時間定為十月。但這種軍需券最終是否獲準發行,若發行的話,流通和回收情況如何,目前都未發現相應的文字記載,尚需發掘新的史料揭開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