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幣的種類與民國鎳輔幣材質差異辨析 |
發布日期:14-06-04 08:41:0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杜天麟 |
金屬流通貨幣是國家法定貨幣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發達與文明的標志和象征,它不僅充當著國計民生在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價值尺度和交換手段,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收藏價值。
輔幣是本位主幣的對稱,亦是“圓”以下,“角、分”為單位的小面額貨幣。主要用來輔助大面額貨幣的流通,或供在日常交易時作找零之用。因所含的實際價值低于名義價值,并由國家以法令形式規定在一定限額內,可與主幣自由兌換,這就是輔幣的有限法償性。其特點是:面值低、流通頻繁而磨損快。 目前,在有的國家通行之低值硬幣中,多采用銅、鎳、鋁或比之更低廉的金屬合金鑄造。但,更多的則是以鋼芯鍍鎳和紙制的角、分鈔票為主。因此,在金屬貨幣及信用貨幣流通時代,為了防止輔幣充斥市場,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 “劣幣驅逐良幣”又叫“格雷欣法則”,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并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卻反而充斥市場。所以,不少國家規定:可用輔幣向政府納稅而不受數量的限制,使之能與主幣一樣,具有無限清償的能力。 我國機制輔幣的產生及大量行用,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1933年4月6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兩改元”,至1935年11月4日,又實行法幣改革,頒布和發行了由中央銀行以國家信用為保證的法定貨幣,以取代銀本位的銀圓。并逐步禁止白銀流通,將貨幣發行的控制權和國內白銀等硬通貨幣集中和掌控在政府手中。同年,又啟用了新版的鎳幣替代銀元、銀毫,使之與價格波動的貴重金屬脫鉤。這一舉措對于維持抗戰期間穩定中國的財政和逐步統一幣制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金融制度改革,并有著一定的進步作用。 在此期間各年鑄行的鎳輔幣中,幣的正面是孫中山先生的側面像,背面則為古布的圖案。其共同特點是:首先:幣形的設計精美而字體清秀,正背兩面的沿邊均鐫雕有代表中國傳統古老而寓意吉祥的回形紋;其次:幣制統一、種類齊全、是民國機制幣中是最為精美的一種;另外:因為鎳是一種比較貴重的金屬,發行孫像古布鎳幣,就是用于替換當時還在流通的銀元、銀豪。其比值與銀幣均等,可同等兌換一定數量的銅幣或其它貨幣;再就是:該時期發行的鎳幣在民國錢幣中是成套體系而最為完整的。 由于幣面緊密平滑,工藝精良工整且版式恒定,在所有鎳幣中,其文字、紋飾、乃至人物頭像的眉毛、眼皮、胡子等細微部,都刻劃得非常精細而十分清晰。 在國民政府實際發行和鑄造的流通輔幣中,不同的年代,材質種類和標識的文字也有所差異。其面值有:小寫的“一分、二分、五分、十分、廿分、中圓(即:五十分)”,以及大寫的“壹分、貳分、伍分、拾分、半圓”之別。如:民國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的“壹分”,正面以國民黨的黨徽十二角星為圖形,背面為古布圖案,上緣鑄有年號,直徑均為26毫米,紅銅質,周緣有回字紋形的圖案作為裝飾;而民國二十九年所鑄之幣,則以簡化了的“一、二、五” 分記值,材質均為黃銅,直徑分別為15毫米和18毫米,明顯比民國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的紅銅質“壹分”要小了許多。但是,該“一分”幣則無回字紋圖形。 然而,在民國二十五年和二十七年的“伍分”中,以大寫的中文數字標記,且與“壹分、一分、二分” 幣一樣,都是光棱邊;而二十九、三十年、三十一年的鎳幣,雖以簡化的“十分、廿分、半圓”為記,卻均為齒棱邊。 不過,該時期鎳幣的誕生卻有些不逢時。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球暴發,導致各國對軍用器材所需的銅、鎳、錫、鉛、鋁價格及其它物價暴漲。國內各種物資嚴重匱乏,加之法幣貶值,鎳幣材質的成本已超過其面值,以致流通在市面中的鎳幣逐漸被藏匿或被收購回爐而另作它用。 1939年12月30日,國民政府對《輔幣條例》部分作了局部的修訂,減輕了單枚輔幣重量,改變合金成分,并在1940年2月13日由財政部公布的《修正輔幣條例》中規定:“十分輔幣重3克,五分輔幣重2克,成色鎳18%,銅55%,鋅27%”。以孫中山先生側像所鑄之鎳幣,從1936年開鑄到1943年停鑄,國內外造幣廠共計鑄造了20余種面值字體書寫不同,而版式及其材質亦有差異的流通輔幣。 值得收藏者關注的是:在民國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共計7個年份中,尤以民國三十年的“半圓”、三十一年的“十分”和二十八年的“五分”,因發行量少而較為珍稀,被藏友稱之為民國輔幣中的三大“天王”幣。 在筆者多年收藏的各種民國銅、鎳、鋁質輔幣中,因包漿自然熟舊,版面清晰,且有過明顯流通的痕跡。令人詫異的是:在一次整理、盤點、分類中,無意中竟用磁石將其中民國二十五年的伍分、拾分、廿分,以及二十七年、二十九年的伍分幣附吸,這不由使我感到有些困惑不解。因為,對于該時期所鑄之機制輔幣,一般都以鎳幣相稱而從未有過任何疑異。 眾所周知,鎳在金屬中是不能被磁鐵吸附的。故,初步斷定并確認:該類輔幣均是由鐵鎳合金鑄成的,且含鐵所占的比例較大。但是,雖歷經數十年風雨剝蝕的洗禮,卻并未產生任何一點鐵銹的痕跡。查閱相關民國幣史的記載,對于本文所述,也未見有資料顯示并提及。對此,還望有關方家不吝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