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世人堪稱中國古錢一絕的宋徽宗御書錢 |
發布日期:13-11-01 08:48:3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馮馨郴 |
宋徽宗時期昏庸無道,時局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政府為了籌集大量的軍費,不斷加大鑄錢來平衡經濟,造成錢幣泛濫。被世人公認為中國鑄幣史上的四個高峰期之一。
趙佶在位25年,他御筆親書鑄造過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宣和通寶等錢幣,各個版式精美異常,珍品很多,無一倫比,可與歷代母錢相抗衡,給后人留下了巨額的物質財富----御書錢。從幣材工藝來看:銅質細膩、鑄造工藝上乘、錢文緊湊大方、版別多樣、合金配比均達到了巔峰。從藝術角度來看:鑄造精美,以崇寧錢為上,大觀錢次之。從錢幣布局來看:崇寧、大觀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字體結構疏朗,筆筆挺勁犀利,劃劃輕落重收,豎劃收筆帶點。“北宋天子出崇觀,鐵畫銀勾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小,任憑頑鐵買汪山!”詩中傳述的就是北宋徽宗傳神的“瘦金體”。宋徽宗因鑄錢精絕,而于王莽并稱“錢法二圣”,榮為宋代第一人。 崇寧錢幣以其錢文俊美、書法藝術感強烈,鑄造精湛而征服世人,該堪稱中國古錢一絕,使得眾多古幣愛好者愛不釋手。而且在中國古錢幣中有著獨特之處,享有崇高的贊譽,居各皇帝御書錢之首。由于錢幣上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書法真跡,自古以來就博得歷代許多書法家收藏家愛不釋手收藏,為后人研究古代經濟、社會發展及帝王養生學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崇寧通寶御書錢(公元1102——1106年鑄造)有小平、當十(見圖一)等版別百余種,北京市錢幣學會編著的《崇寧通寶分類圖譜》共選錄不同版別的崇寧通寶400品,其中珍、稀版別34品。 大觀通寶(公元107年鑄造)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種數十種版式。當十錢(見圖二)多而其他少。 宣和通寶(公元1119——1125年鑄造 ),所見為小平錢,背穿上“陜”,有銅(見圖三)鐵(見圖四)兩種,不多見。 我國從古到今都比較注重錢幣上的書法藝術,到了宋代達到了登峰造極之絕頂。篆、隸、行、草諸體皆備,均用于錢文上。一些錢幣出于書法名家之手。如蘇軾、司馬光、蔡京等都參與書寫過錢文。一些錢幣由皇帝親書錢文作樣進行澆鑄“御書錢”。宋太宗、徽宗、高宗都是書家高手,無不重視書法藝術,而且善書,揮毫之余,猶喜御書錢文,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種愛好崇尚書法的風氣。后世帝王驚嘆弗如,難超此高峰。這些文字,神韻飄逸、灑脫風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欣賞價值。所以,當朝人們對新鑄的“御書錢”非常珍愛,頭爐錢幣一旦出世,都想方設法獲得作為紀念品珍藏或者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時代相傳。如果家里顯要位置擺設一枚漂亮的宋徽宗御書錢,是封建王權地位和文化的象征,顯得富有、自豪而偉大。這一特殊現象一直延續并影響到元明清各代直至現在。而以獨創瘦金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宋徽宗御筆親書的三種錢幣,則成了人們爭相收藏的對象,成為歷代收藏界一道風景,雖鑄量很大,但仍供不應求。 宋徽宗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無價之寶,不管宋徽宗草書、“瘦金書”字字如千金,副副價值連城。據說宋徽宗的作品流于民間有19件。其中:流落臺灣民間最長的草書手卷書法珍品宋徽宗《臨唐懷素圣母帖》,在香港舉行的藝流國際拍賣公司春季拍賣會上,由來自歐洲的私人收藏家以1.28億港元天價拍得。成為創下中國書畫作品在全球拍賣市場上的最高成交紀錄,真可謂一字值千金。 宋徽宗御書錢量大,前人后人都在追求藝術收藏,因而市場仍供不應求,價值連年翻番,普通的絕品大觀折十錢已經由十年前的幾十元,突破近年的2000元大關。如此一來,前人后人仍有仿造,贗品分為宋代私鑄品和當代新仿品。前人私鑄品是為了贏利,突出表現為投料不足、錢體偏小,肉薄量輕,銅質粗糙,邊廓不整,地章不平,字跡浮淺,重量不足等特點。后人所鑄新仿品是為了迎合收藏人獵奇異品的心理,其錢文與御書“瘦金體”真跡風格有所差異,真品字如刀削,筆鋒尖細如鐵絲折鉤,筆畫之間絕無粘連之處,質地細密,新品與此相比,顯得字瘦而不硬,有精而無神韻。看走眼屢屢上當的大有人在,提醒初入泉界的朋友多看少下手,交易需謹慎。 圖一 崇寧通寶 背面 ![]() 圖一 崇寧通寶 正面 ![]() 圖二 大觀通寶 背面 ![]() 圖二 大觀通寶 正面 ![]() 圖三 宣和通寶 背面(陜) ![]() 圖三 宣和通寶 正面 ![]() 圖四 宣和通寶 背面(陜)鐵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