騶虞峙錢 |
發布日期:14-06-09 08:51:0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藝術品收藏遵從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中國古代錢幣的價值多數也是根據存世量的多寡來確定。以錢幣的珍稀程度衡量,孤品應該是最為貴重的,因此,擁有一枚孤品,便可以傲視群雄。但是,孤品的地位并不是確定不變的,它一旦從世間消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新的出土和發現,孤品不孤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騶虞峙錢就是這樣一枚錢幣。
清代筆記《安樂康平室隨筆》記載,嘉道時期,時任狄道州(今甘肅省臨洮)的知州趙宜暄,贈給山西著名的泉家劉師陸(青園)一枚騶虞峙錢,劉師陸遍查錢幣圖譜和典籍,都沒有這枚錢幣的蹤影。對于這樣一枚可稱孤品的錢幣,劉師陸青眼相加,時常摩挲賞玩,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還囑托家人將它與自己一起埋入墳墓。劉死后,這枚孤品便從人間消失,人們再也無從見到這枚錢幣的真面目,所幸的是,當時的著名泉學家劉燕庭,曾經將這枚錢幣借出拓片,騶虞峙錢此后也因這些拓片而被后人所知。 外國寓言中說,狐貍認為吃不到嘴的葡萄都是酸的,而一些人反而認為,吃不到嘴的葡萄,可能更甜。頂尖級的錢幣學家,從來不缺乏探索的熱情,對于這樣一枚只在人間曇花一現、只有拓片圖形的錢幣,反而激起了極大的研究興趣。他們像刑偵專家、破案高手,圍繞騶虞峙錢的錢文、形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錢幣上的文字是了解、研究錢幣最直觀的因素。喜歡引經據典的人首先從騶虞這兩個字上下功夫進行考證。騶虞一詞,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含義。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國風•騶虞》是一首描寫田獵的詩,里邊的“騶虞”指的就是掌管牧豬之事的官吏。而《毛詩故訓傳》中說“騶虞”是“白虎黑文,不食生物”的仁瑞之獸。《墨子•三辯》和張衡《東京賦》中的“騶虞”,卻是一種樂曲的名稱。因此有人推測,“騶虞峙錢”錢幣中的“騶虞”,似乎與瑞獸和樂曲都沒有什么關系,應該說與專管牧獵的官吏有關。“騶虞峙錢”很可能是一種專門給奴隸主鑄造的兼有工錢性質的錢形特殊飾物。 也有人認為,騶虞被作為瑞獸看待是確信無疑的,古人認為,瑞獸現世,是天降祥瑞,王道化行,因此鑄吉祥錢以賀,把這枚錢定為厭勝品符合情理。 “騶虞峙錢”錢文中的“峙”字解釋也有多種。葉德輝考訂“峙”為積的意思,馬定祥在其批注《歷代古錢圖說》中釋“峙”為“對立也”。“騶虞峙錢”面文四字中最后一字為篆書“錢”字,而以“錢”字作為中國古代錢幣幣面文字的在中國古代鑄幣史上僅有一例,就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政權在四川一帶鑄行的“太平百錢”以及別品“世平百錢”,但這兩種錢幣幣面文字與“騶虞峙錢”相差甚遠,加之大小相差懸殊,所以“騶虞峙錢”不可能是蜀漢政權的錢幣,但其鑄行的時間又不會太晚,所以綜合此錢錢體大小、文字風格及文字內容,將其隸定為三國之后、六朝初期所鑄之物較為合理。按其大小形制與六朝錢類似,書體與東吳碑刻相近,所以我們認為“騶虞峙錢”可能是六朝時期門閥貴族專門為自己鑄制的殉葬用貨幣,它可能是六朝早期東晉時的產物。 丁福保在《歷代古錢圖說》中,把騶虞峙錢列入無考品一類,并在圖下批注:“面文篆書,順讀,形制類常平五銖錢。”據馬定祥先生批注,騶虞乃神獸名,峙者對立也,該錢系厭勝錢。 雖然專家的考證解讀都不無道理,但是由于古籍文獻中記載的缺失和考古發掘資料的不足,騶虞峙錢的鑄造時代、用途還沒有最后的定論。從網上搜索的資料看,近年來,又不斷有騶虞峙錢實物被發現的報道,為這枚錢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一是錢幣收藏家柳貴田曾經從一小堆古錢中發現一枚,經過和深諳篆刻的朋友一起研究,終于查證出是騶虞峙錢,二是2011年,一位錢友在安徽淮北一偏僻小山村中從幾十枚古代錢幣中發現一枚。錢直徑為2.6厘米,重4.48厘米。三是一位泉友曾經從古玩市場上淘得一枚。這些新發現,也確實證明了“孤品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