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臺灣銀行發行紙幣縱覽

三、光復后臺灣銀行的接收及紙幣的清理
隨著盟軍作戰的勝利和法西斯國家的節節敗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已露端倪。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在埃及開羅召開盟國會議,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宣布:“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4年3月國民政府在中央設計局下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專門負責對臺灣的調查和籌備接收事宜,以為臺灣光復事業做先期準備。經過將近一年的工作,1945年3月臺灣調查委員會向國民政府行政院提交了《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其中對臺灣銀行和貨幣的接收與清理工作作了大致的規劃,即“成立國家銀行之分支行或地區銀行”;“接管后應由中央銀行發行印有臺灣地名之法幣,并規定其與日本占領時代貨幣之兌換率及其期間”;“日本在臺設立之公私銀行及其它金融機關,我國政府接管后先予監督,令其繼續營業,一面調查情形,予以清理、調整及改組,必要時得令其停業”。[[viii]]臺灣調查委員會的《綱要》在行政院獲得通過,但為了保證臺灣金融業的接管工作能更加順利,行政院出臺了更為具體和細致的《臺灣金融接管計劃草案》。《計劃草案》規定:“由財政部指派四聯總處、中中交農四行、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匯業局會同臺灣省政府組織接管臺灣金融委員會,辦理接管臺灣金融事項”;“中央銀行應派員隨軍進發,設立兌換站,接收一重要地區后,即于該地迅速設立辦事處或分行,以辦理新幣之發行及兌換事項”;“中央銀行應按原有流通之臺灣銀行券,印刷一元、五元、十元及五十元之地名流通券,以適當之比率,陸續兌換臺灣銀行券”。[[ix]]由此可見,國民政府對于臺灣金融業的接管工作極為重視,而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對臺灣銀行的接收改組和臺灣銀行券的清理。
(一)臺灣銀行的接收改組
1944年,蔣介石任命行政院秘書長陳儀兼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局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始作光復臺灣的準備工作。陳儀赴臺履職之前,曾向蔣介石請允幾件事,首要的就是“為了保證臺灣不受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中、中、交、農四大銀行暫不插足臺灣,仍運用原來的臺灣銀行管理金融,并發行臺幣”,蔣表同意。[[x]]由于戰爭的破壞和政策的失當,國統區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法幣極其貶值。而日據時期,臺灣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殖民銀行體系,該體系以臺灣銀行為中心樞紐,由株式會社臺灣儲蓄銀行、株式會社彰化銀行、株式會社臺灣商工銀行、株式會社華南銀行、株式會社三和銀行臺灣分行、株式會社日本勸業銀行臺灣分行等七家商業銀行共同組成。[[xi]]到光復前,臺灣地區的銀行和貨幣雖然在殖民者的破壞下也出現了危機,但銀行體系基本完整,而大陸國統區的貨幣流通情況實際比殖民地的臺灣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前文所述,無論是臺灣調查委員會的《綱要》還是行政院之后發布的《計劃草案》,都主張臺灣光復后將其銀行和貨幣納入中央體系。如果按照這樣的政策,臺灣銀行很可能只是作為一個過渡,很快就會被四大行在臺的分支機構取代。實際上,在國統區金融問題重重的情況下,貿然把光復后的臺灣納入其中,很可能會造成臺灣金融的不穩定甚至引發危機。基于這方面的考慮,或許還有陳儀深知四大行的腐敗以及害怕四大行的金融控制會束縛其在臺灣開展工作的手腳,陳儀堅持反對四大行和法幣染指臺灣,引發了其與行政院、四大行的矛盾和沖突。[[xii]]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最終陳儀得到蔣介石的支持,使其得以獨立自主地利用日據時期的臺灣銀行統制臺灣的金融業。
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陳儀被任命為臺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赴臺就任后,1945年11月1日,陳儀下令設立臺灣銀行檢查委員會,對臺灣銀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檢查,主要工作是檢查全行資產、負債、發行、貸放等情況, 為后來的監理及改組做準備。檢查階段結束后,12月10日臺灣銀行成立監理委員會, 接收清理工作進入監理階段,主要工作包括股本資產清理與督導放款、鈔券整理與收繳日本在臺發行債券等的任務。1946年,接收機關開始改組臺灣銀行,6月1日株式會社三和銀行被合并于新的臺灣銀行,9月1日株式會社臺灣儲蓄銀行也被合并于新臺灣銀行,成立臺灣銀行儲蓄部。對于部分原臺灣銀行的臺灣籍工作人員,新臺灣銀行予以留任,并培養新的銀行人才。1946年9月,臺灣銀行改組完成。在這個新銀行體系中,臺灣銀行作為臺灣金融樞紐,除具有一般銀行之業務外,兼具臺灣地區中央銀行之功能。[[xiii]]
(二)舊臺灣銀行紙幣的清理
二戰前期的1931-1941年間,臺灣銀行紙幣發行增長幅度堪謂穩定,但自1942年以后,由于日本戰線太長,軍費日益劇增,而戰爭形勢又越來越對日本不利,日本殖民者開始濫發紙幣以籌措戰爭經費,使得通貨發行也陡然增長。1943年臺灣銀行券的發行較1942年增長28%,1944年較1943年又增長69% ,1945年較1944年更是增長192%。[[xiv]]這使得光復初期臺灣金融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在光復初期,臺灣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有臺灣銀行券、日本輔幣和輔幣券、日本銀行券等,而臺灣銀行券占絕大部分。在臺灣銀行尚未清理改組完畢之前, 舊臺灣銀行紙幣的清理工作暫未能開展,故而日據時期臺灣銀行發行之臺灣銀行券可以繼續流通。不僅如此,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以經濟恢復重建需要為由,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5月,命令臺灣銀行繼續增發10億元金票,至此臺灣銀行券發行量達到了39億元。此外,考慮臺灣社會和百姓的實際方便,原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銀行發行的輔幣也準許暫時繼續流通。但是,日本銀行券其他鈔券則被要求以特種定期存款方式存入指定銀行,除支取生活費外,不得隨意支取。
1946年5月,改組完成后的新臺灣銀行正式發行新的臺灣銀行券(即今天俗稱的舊臺幣)。同年行政長官公署下令從9月1日起, 以1:1的比率收兌舊臺灣銀行券, 限期2個月, 至10月31日止不再收兌。據統計,舊臺灣銀行券在市場上的實際流通額為39億元左右。到10月12日,各銀行僅收回17. 1億多元, 僅占總流通額的41%。為顧及持券人利益起見,經行政長官公署呈財政部核準,收兌期限延長一月。至最后截止日,共回籠臺灣銀行券34. 4億元。[[xv]]至此,舊臺灣銀行的紙幣基本清理完畢,臺灣的金融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
參考文獻
[[i]]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周憲文譯,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201頁。
[[ii]]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經濟志•金融篇》,泉文圖書公司印行,第19頁。
[[iii]] 鄒建華:《簡述日本占領臺灣時期的通貨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iv]]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經濟志•金融篇》,泉文圖書公司印行,第19頁。
[[v]] 周惠文:《臺灣經濟史》,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版,第912-913頁。
[[vi]] 鄒建華:《簡述日本占領臺灣時期的通貨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vii]]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志•財政志•金融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印行,第6頁。
[[viii]]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戰勝利前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準備工作檔案史料選》,《民國檔案》1989年第3期。
[[ix]]陳鳴鐘、陳興唐:《臺灣光復和光復后五年省情》,下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頁。
[[x]]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頁。
[[xi]]陳鳴鐘、陳興唐:《臺灣光復和光復后五年省情》,下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370頁。
[[xii]] 參見史全生等:《光復初期關于臺灣幣制的爭論和臺幣的發行》,《民國檔案》2001年第1期。
[[xiii]]王強:《“防波堤”的崩潰:抗戰勝利后臺灣銀行業的接收、改組與通脹》,《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4期。
[[xiv]] 善后救濟總署臺灣分署經濟技正室編: 《臺灣省主要經濟統計》,第71 頁,轉引自白純:《抗戰時期在臺日本殖民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其對戰后臺灣經濟的影響》,《民國檔案》2005年第3期。
[[xv]]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之金融史料》 臺灣銀行編印,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