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銀香港首發鈔的史料價值 |
發布日期:13-07-03 09:16: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唐世奇 |
一、 緣起 《當代中國印鈔造幣志(1948-2000)》(下文簡稱《造幣志》)是一本記錄我國解放前后印鈔造幣工業情況的總志。該書不僅記錄了1948-2000年之間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制造的所有本國貨幣,還在不同的章節記錄了由我國設計、制造的一些外國貨幣。 在這本對各版本人民幣惜字如金的《造幣志》的第169-171頁有一段大篇幅描述總公司1992-1995年間設計并印制中國銀行的2套港澳紙幣的紀錄。這段記錄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理由很簡單:相對于之前一二三四版紙幣的篇幅字數,用如此多的筆墨去描述這兩套港澳紙幣的設計、制造全過程,總公司似乎把這兩套紙幣放在了非常地位,乍一看有點“高抬”的意思。為什么要對這兩套港澳幣做如此詳細的描述呢?我決定對這2套紙幣進行一番深入探索。 花了近2個月時間,參考了眾多書面資料,走訪了一些香港和大陸的資深幣商,我初步完成了對中國銀行香港首發紙幣的調查。迫不及待將調查結果和大家分享,時間上比較倉促,很多紕漏之處歡迎大家斧正。 二、 歷史背景介紹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之后,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 1863年,隨著主權的隕落,中國政府在香港的金融權限消失殆盡。港英殖民政府開始鑄造自己獨有的貨幣,這種貨幣的單位不是英國的“pound”而是“dollar”,中文被稱為“圓”。自此,香港成為了第一個把通貨稱為“圓”的地方,同時香港也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失去發鈔權的地方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訂,英國政府也于1997年7月1日把香港地區交還中國政府。其中第七條明確規定:“港幣繼續流通,自由兌換。”也就是說,雖然英國政府在13年后將香港歸還中國政府,但港幣依然是香港的法定流通貨幣,中國政府無權在香港發行貨幣,這種狀態從1997年開始,至少要保持50年。 大家都知道,發行貨幣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涉及到該國金融穩定。按照當時香港的局面,分別由匯豐和標準渣打兩大銀行發行大面額紙鈔,這兩大銀行都代表了英方的利益。如果這個局面延續到97回歸之后,將出現我國政府雖然收回香港土地,可以在香港駐軍維護國土穩定,但卻無法發鈔維護金融安全的狀況。無法維護金融安全也就無法維護過度后的社會穩定,這是中國政府絕對不允許出現的情況! 于是,在我國在1990年4月4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其中第111條明確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確知港幣的發行基礎健全和發行安排符合保持港幣穩定的目的的條件下,可授權指定銀行根據法定權限發行或繼續發行港幣。”這一法令的推行為日后的中國銀行代表中國政府利益發行港鈔奠定了法律依據。 1992年7月,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正式向港英當局財政司提出發鈔申請。同年9月,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召集北京印鈔廠、上海印鈔廠進行港幣意向稿設計。 1993年1月,香港行政局批準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將正式作為香港的發鈔銀行參與發鈔。同年2月,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正式完成港幣設計稿。4月,該設計稿獲香港政府通過。8月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與拉馬斯德拉魯(香港)有限公司達成就(中方供應)凹印印版和凹印油墨的主要規格和交貨日期等簽訂合同。 1994年5月1日,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成功地參與發行港幣。至此,首套代表中國政府利益的香港紙幣誕生,結束了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開始的中國人無法在香港發鈔的百多年歷史。 以下中銀香港首發版紙鈔票樣照片及資料來源:中國銀行全球門戶網站 ![]() ![]() ![]() ![]() ![]() ![]() 三、史料價值論述 輕輕打開我手中的中銀香港首發紀念錦盒,看著這五張不同面值的五色紙鈔,禁不住思緒萬千,我開始思考這個錦盒的史料價值。 1、中銀香港首發鈔的出現,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政府無法在香港發行紙幣的149年歷史,是中國政府代表自身利益在香港發行的第一張紙幣。 眾所周知,滿清政府發行紙幣在1908年,而香港在此前66年的1842年即被長期割讓。1845年,代表英方利益的東方匯理銀行(后輾轉成為標準渣打銀行)發行第一張香港紙幣。所以,在1845年至1994年長達149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政府從未在香港代表自己利益發行過一張紙幣。而1994年5月1日發行的這套中銀香港首發鈔,打破了長達149年的歷史僵局,是中國政府代表自身利益,為了維護香港的金融穩定,在香港發行的第一套紙幣。這是這套紙幣與生俱來的最重要史料價值所在! 2、中銀香港首發鈔是中國政府恢復行使香港主權的提前表現。 細心的朋友很容易發現,我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恢復行使主權,而中銀香港發行的這套紙幣上面的發行日期是1994年5月1日。這說明,我國政府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以后,即開始籌備香港回歸全部事宜,部分主權在97回歸之前就已經提前實現。從這套紙幣上所注明的發行年號就可以知道,我國政府在97年之前就開始參與到香港的貨幣發行事宜中,即部分恢復了對香港的金融管理權。 3、中銀香港首發鈔是中國政府在香港回歸過渡時期對實現香港經濟金融繁榮穩定的實物見證,其本身也具有過渡作用。(1994-1995) 新華社主辦《瞭望》雜志在1994年第18期針對中銀在香港發行紙幣有過這樣的評論:“首先,有利于香港貨幣體系的延續和平穩過渡……中國銀行參與發鈔, 完全符合和適應香港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現實條件,有利于保障年后按基本法繼續實行商業銀行發行港幣的做法, 使這一制度1997年前后保持不變, 這對香港貨幣體系的平穩過渡將起到積極影響。” “第三……在1983年港元匯價危機、1983至1986年香港連串銀行風潮、1987年香港股災,以及1991年因國際商業信貸銀行被清查引發香港部分銀行被擠提時, 中國銀行都積極參與協助平息風潮。因此、中國銀行參與港幣發行, 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場。“ 從權威評論雜志《瞭望》的評論中可以明顯看到中國銀行在整個香港回歸過渡時期對香港金融經濟所作的貢獻,而這套紙鈔便是這段回歸過渡時期歷史的實物見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后,中國政府在香港的主權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中國銀行也開始發行了新版紙幣。這一版本的中銀紙幣也結束其回歸過渡時期的歷史使命,功成身退。(由北京印鈔廠和上海印鈔廠設計制版并提供油墨,由托馬斯德拉魯(香港)有限公司印刷的中銀首發版紙鈔實際僅發行了94和95兩個年份。96-99年發行的中銀紙鈔,印刷公司改為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已經不是同一版本) 4、中銀香港首發鈔設計、制版和發行的全過程,處處體現了中國政府當時的承諾:不以經濟利益作考慮 1)、設計、制版成本高昂,投入巨大 中國銀行籌備發鈔, 需要支付設計、制版、設備購置、庫房修建以及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巨額費用。該套紙幣當時傾注了北京印鈔廠和上海印鈔廠大量的心血與精力,在兩廠的史料中都有濃墨重彩的紀錄,不惜工本可見一斑。 2)、發行機制不同于其他兩大發鈔行 與當時既有的香港兩大發鈔銀行(匯豐、渣打)一樣, 如果中國銀行發出的紙幣多于收回的紙幣,在港幣趨強勢時, 作為發鈔行會有一部分的匯價收益;反之, 在港幣偏弱勢時, 也會有匯價損失。一些資深幣商證實,中國銀行發行的港幣至今仍保持著當年度存在已印制卻未發行的紙幣時,未發行紙幣年底全部銷毀。而匯豐、渣打兩大行則是印多少發多少,只要回收數量少于發行數量,便可從中獲取溢價。 3)、實際發行量極少 中國銀行在1994年的貨幣發行量僅為港幣30億元,占當年度全港貨幣發行總量4%。初期發行的紙鈔只在香港分行及其下屬支行提供中銀鈔票。 從這套中銀紙鈔設計、制版所投入的高額成本、發行機制、以及該套紙鈔的實際發行量中可以明確看到:中國銀行發行港幣并非是以經濟利益來考慮的,其主要目的是維護香港市場經濟金融穩定。 以上便是我對1994版中銀香港首發鈔史料價值的粗淺思考,成文時間較為倉促,其中很多觀點還不成熟,有待大家共同商榷。 參考資料 1、《當代中國印鈔造幣志(1948-2000)》殷毅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殷毅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4、《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5、《瞭望》雜志1994年第18期; 6、《中國共產黨北京印鈔廠史料匯編(1949-1997)》,北京印鈔廠黨史辦編,內部資料,1998年; 7、《中國銀行紙幣圖集》,劉明康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 8、中國銀行網站相關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