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行的無論何種題材的流通紀念幣,其發行量的大小,都會引發市場的一輪熱潮。比如抗戰、航天、二猴、二雞,因其巨大的發行量,更是引起了市場一輪又一輪的熱議。基于巨大的發行量,紀念幣市場里就一直有了”短炒快閃“的運作法則。
量大之后的爆炒,更加急功近利
紀念幣市場,其實不僅僅是流通紀念幣,所有的錢幣、郵票等等,其存世量才是其價值的最根本體現。在如今流通紀念幣無法真正流通的事實下,幾個億的發行量,越是爆炒,越會導致價格的暴跌。短期爆炒,這對很多收藏者,尤其是對收藏不是很了解的收藏者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最近幾次的流通紀念幣發行量非常大,銀行兌換之后,很多人都是帶著“短炒快閃”的想法去賺一把,也因此,才有了紀念幣市場的“套牢”一說。
量大意味著需要成倍的炒作資金,成本太大只能快進快出
無論未來的流通紀念幣還將增發到什么程度,目前“天量”的紀念幣消化已經成問題。畢竟不管有多少是落在了普通收藏者、也即是“散戶”手里,也需要錢幣市場拿出最少50億元的真金白銀出來,去對紀念幣的價值進行向上推量,而一旦市場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助推,紀念幣的價值必定最終會等同于面值。這一點與黃金白銀的金銀紀念幣又有所區別,金銀幣本身的價值不會到面值。比如,福三,一路漲至210元,又很快回落到150幾元。其中的“快炒”應該是屬于典型了。
量大里的“撿漏”可能也存在
也正是因為量大,有了更多獲得紀念幣的機會,尤其如盒幣、卷幣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好多人弄了幾百個身份證,弄個成千上萬枚紀念幣,也是常態。如有原盒什么的,等流通紀念幣流通沉淀掉一部分,這些剩下的高品相怎么樣也會值錢一些。費盡心機都是為了日后升值。
最終的結果就是:
大家一窩蜂的“炒新”,快進快出,把紀念幣的價格市場弄得非常尷尬,一部分人獲利,大部分人“套牢”。看看從去年到現在,曾被爆炒的紀念幣實際上一直處于無可奈何的向下的趨勢,曾短線被炒高的價格很快就被打回原形。當然,量大的紀念幣經過時間的沉淀,也并不表示它就不會升值。
關于紀念幣“短炒快閃”的說法,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