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枚百年前奉天紙幣回到沈陽 |
發布日期:10-06-07 16:26: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沈陽日報 作者: |
經由2010年北京春季拍賣活動,兩枚一百多年前的奉天紙幣回到沈陽。 這兩枚奉天紙幣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盛京(今沈陽)增源豐錢莊肆吊憑帖”和“民國五年(1916年)奉天(今沈陽)遼中縣萬原長兌換券貳拾角”。它們作為沈陽近代金融發展的珍貴史料,見證了歷史變遷。 奉天紙幣的錢莊在沈陽大西關 清代晚期,東北地區的民間金融業發展迅速,背景不同且實力各異的人物紛紛走上金融舞臺,帶來的后果是“中國通貨之龐雜甲于全球,而東三省通貨之紊亂又冠于全國”。 對于當時存在的私人錢莊、錢鋪、票號等,由于各家的準備金多寡不一,普遍存在無良商家濫發憑帖(當時銀行、錢莊發行的紙幣是兌換幣,即可依照面額在發行機構兌換等值的金屬貨幣,如銀元、銅圓等)坑害百姓的現象。如那張光緒年間的奉天紙幣,其錢莊位于沈陽大西關,老百姓可拿它前往這一錢莊兌換銅錢四吊;那張民國年間的奉天紙幣,其錢莊位于遼中縣,貳拾角對應東北地區最受民間歡迎的小銀元。 那時候,東北地區民間私營金融業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原因是: 當時國家控制的金融機構還沒有誕生。東北地區最早的官辦金融機構,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由當時的盛京將軍裕祿奏準朝廷設立,而這一官辦金融機構的設立,比東三省官銀號(前身奉天官銀號)早15年。 “千辛萬苦”才留存至今 光緒三十一年盛京將軍趙爾巽奏準朝廷設立了奉天官銀號,開始發行“憑帖”。不是趙將軍印的憑帖被稱為“私帖”,成為朝廷重點打擊目標。 除了官方,這些私人機構發行的“憑帖”還有一個對手——外資銀行或所謂的合資銀行。這些外來的金融機構依仗種種特權,依靠本國政府雄厚資金支持,客觀上阻礙了中國私人金融機構的發展。 當年“憑帖”最后流向了哪里? 沈陽市金融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劉磊告訴記者:“雖然沒有確切的資料,但通過對歷史足跡的仔細回顧,還是可以大致推斷出若干結果的。其一,被回收銷毀。這是任何金融機構的日常業務之一,發行的憑帖回收兌現后經檢驗已無法再次流通,便可以集中銷毀。其二,被查沒銷毀。有權查沒的是"職能部門",也就是各個時代的各級政府。其三,自然損耗。揣在兜里爛了是常有的事兒。其四,人為損毀。不包括政府行為的各種個人行為,有的是要破壞,有的是要"破四舊"。其五,"被收藏"。發行機構需要留存樣票以備對照或他用、個人由于某種原因未及時兌換留在手中,以及不同時代的錢幣收藏者花費心血與金錢有目的的保存下來。” 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