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皮抗幣 |
發布日期:10-11-05 08:30: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張 宇 |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發展根據地經濟,曾發行過在本根據地內流通的貨幣,這些貨幣被稱為“抗幣”。由于“抗幣”誕生在特殊的年代里,能留存到今天的已非常稀少,因此具有極高的革命歷史文物價值。這一張由蘇北鹽阜銀行發行的“抗幣”,竟是用桑樹皮制成的,顯得尤為珍貴。 該“抗幣”面值為“貳角”,顏色呈棕色,長98毫米,寬52毫米,票面正中的圖案是一艘帆船,在帆船圖案的正上方寫有“鹽阜銀行”四個字,圖案正下方是“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印(1943年)的字樣。這張“抗幣”的編碼為S5273492 。燈光下,幣的表面顯得粗糙,而且圖案花紋已模糊不清,但依然能辨出錢幣是由桑樹皮制作而成。 用桑樹皮制造貨幣,說明當時蘇北抗日根據地物資非常匱乏。印制貨幣的材料、設備等非常簡陋。 如今,這張珍貴“抗幣”的身價已一漲再漲,而且還是常州地區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張由桑樹皮制成的“抗幣”。收藏者丁金林表示,無論出多大價錢,他也不會轉讓該幣。 為什么要用桑樹皮制作貨幣?1941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新四軍共轄7 個師及浙東縱隊。為了發展生產,擴大商品流通,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抗日根據地人民的生活條件,新四軍于1942年4月10日成立了鹽阜銀行,董事長為駱耕漠,由徐里程主持銀行日常的工作,周振負責籌建鹽阜印鈔廠。由于鹽阜地區距離上海較遠,交通不便,各種原材料的采購非常困難、特別是印鈔的紙張需求量大,時常出現紙張短缺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周振不顧身患肺病,帶領20 多名職工,就地取材,用當地盛產的桑樹皮作原料,先將桑樹皮去除表層,然后放進大缸里加堿煮爛,再用打漿機打成紙漿。為方便文化水平較低的當地群眾在使用中易于辨別不同面額的票券,他們在紙漿中添加了不同的顏料,以供不同面值的票券專用。此外,他們將羊毛剪碎后用顏料染成紅綠色加入紙漿,這樣一來,紙幣表面就出現各種排列的紅綠絲,從而使紙幣具有獨特的防偽性能。周振還邀請在蘇北軍區政治部畫報社工作的魯莽(解放后改名為蘆芒)雕刻制作了紙幣的木刻版。 “抗幣”印制好后,由鹽阜銀行發行,流通于鹽城、鹽東、阜寧、射陽、漣水等地區。“抗幣”彌補了新四軍財政上的不足,有效地扶持了生產,為抗擊日軍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證。新四軍在離開抗日根據地實施戰略轉移時,用銀元換回了老百姓手中存有的“抗幣”,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