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工銀行發行10元漢鈔見證漢口輝煌

        收藏快報 16-12-29 10:40:36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漢口,自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形成后,因自身擁有的水運之利而很快崛起,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發展至清嘉慶時期,躋身中國四大名鎮(另三鎮為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和廣東佛山鎮)之列。隨著1861年漢口開埠通商和張之洞湖北洋務新政的推廣,漢口的工商業發展更加繁盛,中外銀行林立,漢口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清末至民國時期,設在漢口的本國各銀行和部分外國銀行發行了一批票面上印有“漢口”字樣的紙幣,以示由漢口發行銀行負責兌現,被稱之為“漢鈔”,見證了名鎮漢口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和武漢金融的變遷。

          圖中所示是一張中國農工銀行在漢口發行的10元紙質漢鈔。票面色彩斑斕,印有豐富的紋飾圖案。正面上方中部印的是行名“中國農工銀行”,左右下方為紅色的紙幣編號“160148”。四角對稱印有10元的“拾”字,左側圖案中印有大寫的“拾圓”面值,圖案下方左右分別蓋有“總經理章”、“經理之章”兩枚印鑒,中間有“憑票即付國幣拾圓”字樣,底部方框處是鈔票發行時間“民國二十一年(1932)印制”。右側是一幅鄉野農忙圖案,拱橋、溝渠、流水、茂樹、鄉路、老牛,還有正在田間扶犁耕耘的農人,組合成一幅恬靜安然而又充滿田間勞作風情的鄉村畫面。鈔票兩側的橢圓形內的紅色“漢口”二字,注明了該鈔票為該行在武漢地區印制發行,亦是各銀行在武漢發行漢鈔的典型特征。

          鈔票背面印有工人勞動畫面,及漢口的拼音、小寫的幣值10等字樣。中國農工銀行的前身是北洋政府財政部1918年在大興、宛平縣設立的大宛農工銀行,1927年改名為中國農工銀行。該行為官商合辦的一家地方銀行,以“融通資財輔助農工業”為宗旨,營業上以接濟農工為主,兼營普通銀行業務。這張漢鈔是由中國農工銀行漢口分行發行并負責兌現的紙幣,票面上的農民勞作和工人工作圖案,體現了鮮明的農工銀行業務特色。

          最早在武漢發行漢鈔的是浙江興業銀行漢口分行,時間為1908年。其后,大清漢口銀行漢口分行、交通銀行漢口分行等紛紛效仿,大量發行漢鈔。至1935年施行法幣政策前的38年間,本國銀行先后發行漢鈔的有興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四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河南省銀行、湖北省銀行、廣東省銀行、殖邊銀行、黃陂商業銀行、中國農工銀行農商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銀行等在漢分行,以及中南、鹽業、金城、大陸等四行聯合公庫、四省農民與湖北省銀行聯合公庫,香港地區的香港工商銀行1924年也曾在漢口設立分行并發行漢鈔。其中,中國銀行漢口分行發行的漢鈔包括曾經發行的“鄂、湘、川、陜、汴五省”兌換券。此外,部分外國銀行在漢分行也發行過一定數量的漢鈔,主要有英國麥加利銀行、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美國花旗銀行、友華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外國銀行在漢分行,還有中俄合資的俄華道勝銀行、中法各合資的中法實業銀行、中美合資的中華懋業銀行、中意合資的震義銀行等。辛亥革命后,這些外國銀行發行的漢鈔均系銀元券。民國以后的漢鈔面值多為1元、5元、10元3種,少數銀行還發行過20元至100元面值的,可行使于湖南、安徽、江西、四川、河南、湖北及西北各省。漢口錢莊受銀行委托領用“暗記鈔票”,以推進發行,并為銀行代兌漢鈔。1935年國民政府宣布實行法幣改革、統一貨幣發行權后,僅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發行法幣,并以法幣掉回其他貨幣,漢鈔的發行即告終結,漢鈔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1925年,本國銀行發行的漢鈔在3000萬元以上,僅中國銀行漢口分行一家就發行了1800余萬元。武漢國民政府于1927年4月頒布《集中現金條例》后,除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外,其他銀行都停止了漢鈔的發行,當時市面上使用的幾乎都是申鈔。1931年,中國農工銀行和中國實業銀行又相繼在武漢發行漢鈔,后來發展到8家。此時,各行發行漢鈔的數額已經大大減少,說明區域性的兌換券已大大收縮。到1935年11月3日止,中國農工銀行發行的漢鈔達3452050元,在8家銀行中排名第二,在某種程度上亦體現了該行的實力。

          作者:李笙清 來源:收藏快報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