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再現(五)——從四大名著系列紀念幣看金銀幣鑄造工藝的進步 |
作為四大名著紀念幣的開篇之作,《三國演義》金銀紀念幣是整個系列中技術發源的起點,分別于1995年、1996年和1997年發行了三組。與其他三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紀念幣相比,《三國演義》幣的最大區別在于其全部采用本色幣的鑄造工藝鑄造,這是由于當時局部鍍彩的造幣工藝尚未引入中國。正因如此,無論是在風格、內容還是表現形式上,《三國演義》幣都顯示出了極大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隨著彩色幣的鑄造工藝引入中國,這種本色幣鑄造工藝很快被突破。 2000年,設計者們在《紅樓夢》金銀紀念幣中大膽采用全新的彩色幣鑄造手法,使得意象色彩更加飽滿,畫面也更具觀賞性,一經推出,便受到眾多收藏投資者的歡迎。一時間,各幣種的彩色幣鑄造和投資蔚然成風,市場和發行機構的良性互動,推動著彩色幣鑄造工藝日益精進。隨后發行的《西游記》系列紀念幣、《水滸傳》系列紀念幣全部采用了這一技術,在集藏市場上引發了較好的反響與共鳴。 時至今日,中國現代貴金屬幣的鑄造工藝已經逐漸成熟,以近年來極頗好評的熊貓金銀幣為例,它采用了及其復雜的鑄造工藝,使整個幣面達到了圖案清晰、立體感強、尺寸規范、厚度、成色、重量完美無缺的理想效果。尤其是在金幣上表現大熊貓的黑白兩色,經過設計家和雕刻家的共同努力,創新性地開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凹刻法”,利用黃金鏡面可折出黑色的原理,經過精細地打磨,終于使得大熊貓的黑白兩色在金幣上得到了完美體現,讓國寶更加惟妙惟肖,使中國的造幣技術又邁向了一個新臺階,贏得了國際金銀幣收藏界的一致認可。
不論是噴砂效果還是浮雕造型,不論是隱形造幣還是彩印形式,歸根到底,鑄造工藝的進步既能更好地完善貴金屬紀念幣的藝術功能和收藏品質,進一步提升題材表現力,又能較好地杜絕假幣,規范投資市場。以噴砂效果來看,我國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大多采用特定規格的噴砂工藝處理,可細分為均勻噴砂、漸變噴砂、多層次噴砂、反噴砂、裝飾性網格噴砂等多種規格,經過這種噴砂處理的金銀幣,能夠呈現出一種均勻細膩的亞光效果,與假幣的粗糙質感截然不同。
當然,專用的防偽工藝并不是只此一種,隱形雕刻、激光幻彩、變色油墨、斜絲齒、全齒間隔半齒等,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然,一種貴金屬幣不可能只采用一種鑄造工藝獨立成章,更多地是將各種技術交相運用,相輔相成,在這一方面,中國民俗系列金銀幣具有極好的發言權,它涵蓋了“中秋節”銀幣、“端午節”銀幣、“春節”本色金銀幣和“元宵節”彩色金銀幣各一套,而其中的“中秋節”銀幣則采用浮雕工藝與隱形造幣技術相結合,既使圖案的立體感和縱深感非常強,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傳達出花好月圓的美好期望,又能先進防偽,避免投資者受騙上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