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歷史人物金銀幣之司馬遷 |
神州尋跡樂不疲,宮刑殘身志不移。
發憤寫史平生愿,終成巨著世間奇。
司馬遷,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身殘志堅,在忍受肉體和精神雙重痛苦的情況下,用整個生命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間的歷史,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形象、記事準確詳實,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幣(第3組)銀幣之一,即塑造了司馬遷的形象和他撰寫《史記》時的場景,紀念他對中國歷史和文學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司馬遷能夠完成《史記》巨著,跟他勤勉好學、大量閱讀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游歷四方的經歷。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做到了,他二十歲的時候,便從長安出發,游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飽覽了名勝古跡。通過外出實地考察,司馬遷增長了見識,擴展了心胸,同時也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文學性。
相比之下,當前許多所謂專家、學者空有學歷和頭銜,做研究、寫論文的時候,很少親力親為,大多是閉門造車,這里抄襲一點,那里剽竊一些,七拼八湊,堂而皇之的署上自己的名字。如此誤人誤己的劣行,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終會被人們所厭棄。
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幣(第3組)之所以會選擇司馬遷,不僅是對他撰寫《史記》功績的肯定,也是對他人品的褒贊。銀幣上的司馬遷,流露出中年人的成熟和睿智,本該胡須飄飄,彰顯男子氣概,但他因替李陵說了好話,得罪了漢武帝,被判處宮刑。宮刑不僅摧殘身體,更摧殘心理,司馬遷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壓力,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忘卻屈辱,他將全部精力用于撰寫《史記》。
連枝樹形油燈下,簡陋的幾案旁,司馬遷席地而坐,他抬起頭來,醞釀著、思索著,繁雜的歷史事件在腦海中梳理清晰,鮮活的歷史人物在腦海中形成印象。他經胸有成竹,提筆就來,在笨重的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下了五十多萬字,憑借頑強的毅力和信念,最終完成了這部曠世巨著。圖案上的青銅器是點睛之筆,它填補了幣面左側的空白,讓圖案更加緊湊、飽滿;它雄渾大氣而又精致美觀,典型的漢代風格,與“約公元前145—前87”司馬遷所處時代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