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更迭,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
秦二世元年七月,有一批被征發到漁陽屯戍的閭左九百多人,行至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戍所。按照秦律,失期當斬,所以人人惶恐。戍卒中有兩名屯長,一是陳勝,字涉,陽城人,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一是吳廣,字叔,陽夏人,今河南太康人。他們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的巧計震懾、說服、策動戍卒,起兵反秦。然而“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留名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由于缺乏戰斗經驗,又孤軍深入,起義僅僅幾個月便接連受挫;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顯露,陳勝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再聽從他的調遣。陳勝連戰失利,突圍逃至城父,卻被叛徒殺害,自此張楚政權不復存在。陳勝、吳廣起義雖不到一年而敗亡,但它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爾后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陳勝立傳,并把《陳涉世家》列在《孔子世家》之后、漢初諸世家之前,以表達對陳勝歷史功績的充分肯定。魯迅先生曾稱贊:“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此話無疑是贊賞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

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2組)中的陳勝、吳廣銀幣,將“伐無道,誅暴秦”那震耳發聵的鏗鏘之聲、奮臂一呼“天下云集響應”的激昂一瞬,完美定格在銀幣的方寸之間。銀幣背面圖中,主人公手執木棒、盾牌為兵器,以展露右臂為標記,其振臂高呼、情緒激昂的姿態呼之欲出,整個畫面形象、傳神地再現了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起義畫面。賈誼在《過秦論》這么評論,“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傳達出陳勝、吳廣是為社會底層的“草根”出身,幣面刻畫也以史為據,人物身著簡陋斗篷、盾甲,發無冠飾,凸顯出平民、農民起義軍的特征;然而強壯的身體肌腱、如獵獵旌旗飄展的衣袂、英勇向前的身姿,無一不深深刻畫出義無反顧、勢不可擋的起義聲勢和激憤場面。史載,當時起義軍隊伍發展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連攻下幾個縣城,迅速擁有步兵數萬,騎兵千余,戰車六七百輛,陳勝自立為王,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張楚。
陳勝、吳廣起義舊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城東南40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