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社勇
渭河發(fā)源于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從陜西省寶雞市沖出秦嶺山脈之深谷,在陜西境內流淌390公里,以無窮的張力沖積出廣袤的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膏腴之壤或天府之國。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了高度的歷史文明。炎帝成于姜水(今寶雞市的姜氏河),黃帝成于姬水(今武功縣的漆水河),兩水都北注入渭河,故炎帝以姜為姓,黃帝則以姬為姓,他們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渭河又造就了周、秦、漢、唐四大王朝。她塑造了這些古老的在當時遠遠領先于世界的文明,卻又將這些文明留下的諸多遺址吞噬于滾滾洪流中,著名的秦咸陽城在渭水北移過程中完全沖入河底,葬于北原根下。歷代皇陵陪葬墓因受到渭水強烈沖擊坍塌,殘磚斷瓦高懸斷崖之上,大量的文物沖入渭水之中,著實令人痛心。近年隨著西安及周邊城區(qū)經濟高速發(fā)展,城市的擴張使渭河成為城市中心河流,為了美化環(huán)境,政府加大了對渭河治理,在施工過程中埋于河床下數(shù)千年的遺址及古物被發(fā)現(xiàn),當然也包括一些珍罕古幣的面世,現(xiàn)將其介紹給大家,與眾方家共饗。
(一)北宋元祐通寶鐵母
直徑33毫米,厚3毫米,重15.3克(圖1)。出于西安北郊渭河河床沙土中,為篆書“元祐通寶”,字口間沾有少量沙粒,兩塊紅斑處于“祐”和“通”字外廓上,內廓穿內打磨得干凈無渣,背面銹色呈黑褐色,推測出土時背面處于濕沙土上,正面則向上處于干沙土中,其版式屬篆書大字型。元祐為北宋哲宗趙煦第一個年號(公元1086-1093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其第六子趙煦即皇帝位,年僅9歲,由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元祐”者,意為太皇太后及重臣共同護祐哲宗執(zhí)政。高太后任用頑固派首領司馬光為宰相,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之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雖為守舊大臣,但其史學、文學、書法造詣都很深。所編纂的《資政通鑒》與司馬遷之《史記》相伯仲,稱史學二司馬。元祐通寶書體倉勁豪邁,據(jù)史書云司馬溫公(司馬光生前因功封爵為溫國公)所題也。
(二)北宋紹圣元寶鐵母
直徑34.5毫米,厚3毫米,重15克(圖2)。出于咸陽段渭水中,2006年在古泉園地西安年會拍賣會上流拍,本人會后從送拍者手里購得。其泉通體黝黑,在陽光下折射出幽幽蘭光,精美異常。當年人們熱衷于收藏干土坑型銹色的古泉,對水坑銹的古泉則不屑一顧,近幾年隨著北京出土的大定通寶、泰和重寶等水坑銹古泉在網上的熱賣,稱之為“祀福坑”“五彩坑”,使這種在干凈水域里出來的古泉頓時身價倍增,價格甚至超過了干坑銹色之古泉,也反映了收藏者心態(tài)的變化。紹圣為宋哲宗趙煦第二個年號(公元1094-1098年),元祐八年高太后病死,哲宗親政,改元紹圣。一是釋懷自己在高太后壓制下的怒怨之氣,二是追慕其父神宗皇帝能夠獨立執(zhí)政和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神圣決心。鑄行“紹圣元寶”大鐵錢。但愿望與現(xiàn)實總是不合拍的,哲宗朝后期變法派的新黨和反變法派的舊黨相互傾軋、眾小亂政,朝政完全腐敗,為北宋滅亡埋下了禍根。紹圣元寶大鐵錢版別極多,該品是鑄行鐵錢的母泉,青銅質,行書,大字闊緣版,是鐵母泉中最罕見者。
來源:《中國錢幣界》12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http://www.ccbczpx.com/news/BZGG/15292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