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頭有5張“關金券”,紙質,直型(見圖1~5)。
圖一,“關金伍佰圓”券。票幅縱14.8厘米,橫6.3厘米;正面主紋青色,孫中山頭像上方印有“中央銀行”,印有地名“上海”;下方印小字“憑票即付”;其下印“關金伍佰圓”,是面值;四角花框內印“伍佰”;上下方印刷紅色號碼“EJ759685”;下方鈐兩方紅文印:“中央銀行總裁”、“中央銀行副總裁”;最下方橫框上印白文“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印”;其下邊框外印小字“美國鈔票公司”。背面為上海海關大樓,其上方弧形框內印有白文英文“THE CENTRALBANK OF CHINA”,為“中央銀行”;大樓下直框內印白文英文“PR0MISES T0 PAY THE BEARER 0N DEMANDATITS0FFICE HERE”,為“憑票即付”;中下花框內印有花體“500”,其攔腰橫方框內印白文英文“FIVE HUNDRED CUST0MS GDLD UNITS”,為“500圓”;其下有左右兩草體簽名;下方花框內印白文“500”,其下方橫框內印白文英文及阿拉伯數字“SHANGHAI.1947”,為“公元1947年”;四角花框內印“500”。
圖二,“關金壹仟圓”券。票幅縱15.5厘米,橫6.9厘米;正面主紋灰青色,孫中山頭像上方印有“中央銀行”;其下印“關金壹仟圓”,是面值;四角花框內印“壹仟”;上下方印刷紅色號碼“EB664209”; 孫中山頭像下方左右鈐兩方紅文印:“中央銀行總裁”、“中央銀行副總裁”;最下方橫框上印白文“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印”;其下邊框外印小字“中央印制廠”。 背面為上海海關大樓,其上方弧形框內印有白文英文“THE CENTRALBANK OF CHINA”,為“中央銀行”;中下花框內印有花體“1000”,其攔腰橫方框內印白文英文“FIVE HUNDRED CUST0MS GDLD UNITS”,為“1000圓”; 其下有左右兩草體簽名;下方花框內印白文“1000”。
圖三、圖四,“關金貳仟圓”券。票幅縱15.5厘米,橫6.9厘米;正面主紋菊紅色,孫中山頭像上方印有“中央銀行”;其下印“關金貳仟圓”,是面值;四角花框內印“貳仟”;上下方印刷黑色號碼“CB300401”; 孫中山頭像下方左右鈐兩方紅文印:“中央銀行總裁”、“中央銀行副總裁”;最下方橫框上印白文“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印”;其下邊框外印小字“中央印制廠”。 背面為上海海關大樓,其上方弧形框內印有白文英文“THE CENTRALBANK OF CHINA”,為“中央銀行”;中下花框內印有花體“2000”,其攔腰橫方框內印白文英文“FIVE HUNDRED CUST0MS GDLD UNITS”,為“2000圓”; 其下有左右兩草體簽名;下方花框內印白文“2000”。
圖5-1、5-2,“關金伍佰萬圓”券。票幅縱19厘米,橫8.7厘米;正面主暗紅色,孫中山頭像上方印有“中央銀行”,印有地名“上海”;下方印小字“憑票即付”;其下印“關金伍佰萬圓”,是面值;四角花框內印“伍佰萬”;上下方印刷紅色號碼“LL744786”;下方鈐兩方紅文印:“中央銀行總裁”、“中央銀行副總裁”;最下方橫框上印白文“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印”;其下邊框外印小字“美國鈔票公司”。背面為上海海關大樓,其上方弧形框內印有白文英文“THE CENTRALBANK OF CHINA”,為“中央銀行”;大樓下直框內印白文英文“PR0MISES T0 PAY THE BEARER 0N DEMANDATITS0FFICE HERE”,為“憑票即付”;中下花框內印有花體“5000000”,其攔腰橫方框內印白文英文“FIVE HUNDRED CUST0MS GDLD UNITS”,為“5000000圓”;其下有左右兩草體簽名;下方花框內印白文“5000000”,其下方橫框內印白文英文及阿拉伯數字“SHANGHAI.1947”,為“公元1947年”;四角花框內印“5000000”; 其下邊框外印英文“AMKRICAN BANK COMPANY”,即“美國鈔票公司”。
關金券,本是國民黨政府專供進口關稅所使用的一種貨幣,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關金券先后由美國鈔票公司、德納羅公司、美商保安公司、英國華德路公司、大業印刷公司、大東書局上海廠、中華書局發行,應獨立成體系。政府于1930年1月決定征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準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關金券最初的發行目標只是為進口商提供納稅的便利,并不在市面流通。由于其與外國貨幣直接掛靠,幣值相對穩定,所以關金直接交稅的比例逐年上升。1930年僅占12.18%,1931年則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在此后十余年的關金券一直堅挺,含金量從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范圍雖非常有限,但其儲藏功能愈顯突出。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折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并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后,停止發行。共流通17年半。期間正式發行的關金券種類有47種,未發行的有4種。
將這些關金券擺放在一起,能夠深刻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情況,從民國十九年到民國三十六年,從最初的“壹佰元”到后期的“伍佰萬圓”,尺寸也由“26厘米”縮水為“14.8厘米”,從尺寸上確實可以看出關金券的通貨膨脹,也能看出民國政府的衰亡之路。
關金券,“由于歷史原因,‘文革’期間大量的民國鈔幣被視為‘四舊’而遭到查抄和焚毀,民國紙幣一直被大家所忽略。近年來,隨著前三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民國鈔也在不斷升溫。”廣天藏品營企中心經理余偉雄向記者介紹,2010年11月,民國鈔中的大名譽品中央銀行壹圓“紅牌坊”,在金懋拍賣出53760元,到2011年5月,在軒誠更拍出112700元高價,成為民國紙幣單枚拍賣最高價。余偉雄說:“著名拍賣公司嘉德,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拍出了兩組民國紙幣,雖然這兩次拍賣的民國紙幣總數不超過50枚,但價格合計達到了128.8萬元。由此可見,民國紙幣逐漸受到市場重視,升值潛力大。”
作者:劉勇先
來源:《中國錢幣界》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