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購得一枚銀質方孔圓錢,其錢直徑2.7厘米,穿0.7厘米,厚0.1厘米,重量3.0克。正面有“民國元寶”四字,呈上、下、右、左排列,采用白描陰線雕刻而成,空白處鐫有谷粟紋,背面左右排列類似滿文“寶蘇”二字,雕刻手法及紋飾同正面(如圖所示)。由此錢,我想到了西安張宏老師發表在《錢幣研究》上的《‘口錢’的發現與民俗》這篇文章,仔細對照,確定這正是一枚陪葬錢,即瘞錢,也叫口含錢。
2016年2月,我收到了《中國錢幣界》總第15期,發現有劉楷岳老師的一篇文章——《民俗錢中的壓口錢》,我如饑似渴地拜讀一番,再次確認我這枚銀質“民國元寶”乃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口含錢。說來也巧,得到這枚錢幣的那天正好是農歷十月初一日——寒衣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人們由自己所感所受聯想到去世的親人,所以也為他們“送”御寒衣物。
中國古錢幣可分為兩大類:行用錢與非行用錢。行用錢主要指在流通領域由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也有私鑄),包括參與商品交易且具有交換媒介、支付手段、價值儲藏等職能的金屬鑄幣、信用貨幣與紙幣。非行用錢簡言之是不參與商品交易的貨幣,這類錢統稱為民俗錢或厭勝錢,主要用于饋贈、玩賞、配飾、卜卦等,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包括用于賜贈給嬰兒的洗兒錢、女子婚嫁儀典上的撒帳錢、反映人類性生活的秘戲錢、用于游戲的打馬格錢和喝酒時助興的酒令錢、人們祈求安康吉祥、寄托喜慶好運的吉語錢、寺廟里供奉佛殿神像的供養錢、建房造屋祈求平安的上梁錢等等,不一而足。而冥幣與瘞(yì)錢也是民俗錢的一種,它與幾千年以來中國的傳統喪葬禮儀有關。
中國的傳統中,人死后要舉行一個喪葬禮儀。這是人生最后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個人在塵世中的最后禮儀,體現著生者對死亡、對死者的哀悼。《白虎通義》云:喪(sàng)者,亡也。人死謂之喪。何言其喪?亡不可復得見也。儒家講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著要遵循禮制,那么人死后也應當遵循禮制。人死之后的禮制,就叫喪葬禮儀,簡稱為喪(sāng)禮。喪禮又大體分為三種,喪禮、葬禮以及祭禮。喪禮講求的是下葬前的儀式和居喪(居喪是一種舊俗。尊親死后,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在服喪期滿之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葬禮講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規格以及陪葬等等。祭禮講求的是對死者的供奉。而其中喪禮的大致步驟是這樣的:初喪(為臨終之人做準備) → 復(招魂) → 設奠立帷(wéi)堂 → 訃告(報喪),為位(立牌位),為銘(做好墓碑) → 吊喪贈禭(suì)(向死者贈送衣衾。宋代詩人元絳《挽贈太常少卿封川曹使君觀》中就寫道“朝廷贈禭哀榮極,青骨千金合有神。”《華陽國志》中寫道:蜀人“送葬必高墳瓦槨,祭典而羊豕夕姓,贈禭兼加,赗賻(fèng fù) 過禮,此其所失。”) → 沐浴(將死者清理干凈) → 飯含(把珠、玉、谷物或錢幣放入死者口中—)(飯含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忍死者虛其口,不能再吃到美食,《公羊傳•文公五年》認為“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二是讓臉頰豐滿,顯得好看。人死后臉頰會逐漸消瘦,而飯含可以讓人臉頰充實。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飯含有不同的材質。《說苑•修文》:“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襲(給死者穿內衣、裹腳布等。總共要穿三套衣服,內衣不算在其中。《儀禮•士喪禮》:“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 )→ 設重(建宗廟。《隋書•禮儀志三》:“就廬非東階之位,兇門豈設重之禮?。” )→ 小斂(小斂亦作小殮,就是為死者穿上一層又一層的衣服。再用布將死者裹上。據《禮記•喪大記》載:“小斂布絞,縮者一,橫者三。”清朝沉赤水 《寒夜叢談•談禮》中云:“古所謂小斂者,尸沐浴著衣畢,乃韜之以冒,不使人見其尸形,再用布絞束之,縮者一,橫者三,裹以復衾。”) → 大斂(是在人死之后的第三天,給死者栓繩結,防止衣服散開,再將死者放入棺中) → 成服(成服也是在第三日,死者的親屬換上喪服,此前衣服發飾等并不改變。《儀禮•士喪禮》載“三日,成服,杖,拜君命及眾賓,不拜棺中之賜”。)至此,葬禮前的準備工作基本完畢,隨后擇日而葬。
傳統葬禮紛繁復雜,對于研泉者來說,弄懂冥幣與瘞錢的來歷、用途及用法也就夠了。冥幣,是指漢族民間祭祀時用以祭鬼神和葬禮時用以供死者陰間享用的類似錢幣的物體,通常有軟質和硬質之分。在今天,這一傳統仍然廣泛存在于民間。這種冥幣是專為死者制作的“錢幣”。因此,它與世間流通的錢幣往往在文字、面值和形制上有所不同。歷史上如漢代時期冥幣多為硬質,材質多種,陶、金屬、木質、玉質、乃至金銀等等。隨著紙的發明,逐步轉變為輕軟的紙質,直至沿用至今(當然,直至民國,一些富家還有制作硬質的冥幣)。因此,冥幣的概念,是類似行用錢幣或者象征性的類似行用錢幣,但并非是行用錢幣。這是冥幣最為關鍵的概念。瘞錢,又稱“明器”。其與冥幣不同的是,它主要是指以行用錢作為陪葬品的錢,同時也有專為死者殉葬用而特意鑄制的與行用錢類同的錢幣,其也有銅、銀、錫、鉛、陶、泥數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因此,在后世發掘古墓出土錢中,我們既可以見到一些硬質材質的冥幣或瘞錢,還可以見到曾經流通使用的官鑄行用錢。總之,中國古代的冥幣、瘞錢幾乎與行用錢幣同時出現,既有區別,又互相轉化。作為一個錢幣收藏者,心中不僅要時刻心存“偽造幣、仿造幣、臆造幣”這個概念,也要時刻有“冥幣、瘞錢”這個概念。
我這枚銀質口含錢,雖不算稀罕之物,但也為研究民國時期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每當夜深人靜時,欣賞把玩這枚錢,睹物思情之感油然而生,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作者:張元浩
來源:《中國錢幣界》20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