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試析王冕大銅章的藝術品格 |
發布日期:13-01-03 09:28: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子默 |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王冕在其墨梅圖上的題詩,后人曾評述其詩為述志之作,字句中雖皆為贊譽梅花,實際上則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不難看出,詩人已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可謂詩畫互補意境則尤為深遠矣。
王冕(1287-1360),字元章(一作元肅),元代詩人、書畫家、善畫梅,今紹興市人,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淡泊名利,遠離世俗,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亦善畫竹,求者踵至。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其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其詩多為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如《傷亭戶》、《江南婦》、《對景吟》、《吳姬曲》、《墨梅》、《劍歌行次韻》等。有《竹齋詩集》3卷,續集2卷。并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 ![]() 王冕出身貧家,自幼嗜學,后從會稽學者韓性學習,終成通儒。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一炬。其行事異于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制劍,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騎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王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后隱居故鄉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筑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于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 這樣的王冕性情中直,不懼世俗,有著一派魏晉文士的風流華彩,這又讓人不禁想起“半生落魄已成翁”的紹興徐渭來,同是多才多藝,亦同有天涯一放翁的無奈與不羈。對于這樣的一個王冕,錢幣設計大師陳堅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在大銅章上尋求藝術的表達與情感的釋放呢?或者說,王冕大銅章是否能在視覺美學以及情感表達上與觀賞者達成一種共鳴?這不僅是銅章藝術體驗上的共鳴,更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與詩人的對話。 王冕大銅章正面圖案為人物畫像與其著名作品《墨梅圖》;背面圖案為王冕幼時牧牛畫荷圖。此銅章采用橢圓形制,以高浮雕精細雕刻而成,規格為68毫米x 98毫米,分別限量鑄有大銀章69枚(成色為99.9%),黃銅章1601枚,紫銅章399枚,每枚隨附編號收藏證書。該大銅章畫面設計采用寫實手法,正面圖案以王冕墨梅圖為背景,與王冕造像形成呼應與補充;背面圖案為王冕幼時牧牛畫荷情景的再現,其一派天真自然和純然童趣甚為感動人心。該章的設計看似簡潔,實則容納了多重表意考慮和難得的藝術見地。 一 梅的神韻貫穿始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