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在黃金就在 從石油戰爭到黃金戰爭 |
發布日期:13-05-20 08:38:1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 |
國際市場黃金價格自2000年來一路走高,從2000年1月4日的每盎司281.5美元上升至最高點2011年9月5日的每盎司1895美元。但是,2013年4月12日國際金價出現大幅跳水,單日跌幅達到5.32%,創30年來之最,這是黃金歷史上的“黑色星期五”。其后黃金價格一路探低,截至5月17日,倫敦黃金定盤價為每盎司1368.75美元,比年初跌去19.19%。 從此次國際黃金價格的劇烈波動上面,我們似乎能夠察覺到不久前發生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的所謂“石油戰爭”的影子。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恩道爾在其新作《石油大棋局:下一個目標中國》中指出:美國操縱的石油戰爭其真正目的是北京和歐洲。從前些年石油戰爭的經歷和結果來看,贏家既不是歐佩克成員,也不可能是中國、日本等石油消費大國,美國在石油戰爭中獲得了戰略性的勝利。由此及彼,我們不禁聯想到,此次國際黃金市場突發性的價格跳水以及愈演愈烈的黃金戰爭背后,會不會又隱藏著什么玄機呢? 雖然沒有出現“星跳水立方”和“中國星跳躍”同臺競爭的格局,但是國際石油和黃金市場呈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態勢還是令人尋味的。我們認為,這兩個市場在表現形式和作用機制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地方,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兩市都是在牛市一路高歌猛進時,出現突然性暴跌,沒有任何征兆顯示市場可能發生逆轉。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預期或者投機炒作導致價格出現急劇下跌,就缺乏顯著的解釋力。即便2008年石油達到每桶147美元,當時的市場預期和投資客也不可能事先判斷出這就是價格極限所在,從而進行大量拋售,最終導致價格崩盤,哪怕市場供求關系已經遠遠超出真實的情況。 其次,兩市的暴跌背后都有美國國家政策的影響因素。 2008年石油價格暴跌前,只有美國一家面臨嚴重的次貸危機。伴隨石油價格的迅速下跌,美國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通過石油以及全球美元體系,美國將國內危機和過剩的流動性輸出到世界各地。而此次黃金價格的暴跌,也恰恰發生在美國試圖對危機以來的量化寬松政策作出方向性調整的關鍵時刻。黃金價格最終會調整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取舍和定位。 再次,兩個市場價格暴跌時國際環境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轉折點。 2008年石油戰爭始于美國次貸危機向全球金融危機的轉折點,2013年黃金戰爭則可能將世界引向嚴重通貨膨脹的時代。我們知道,受前期金融危機的影響,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較長時間里奉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流通中的貨幣量 |